如何提高時間管理能力
浪費時間是人類普遍的特長,一個利用時間的高手並不比一個天才容易找到。人類浪費時間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人類時間資源的流失遠遠超過任何一種其他資源。但是,最臭名昭著的時間殺手隻有三個:盲目、拖延和壓力。如果能夠“降伏”這三個殺手,就能大大提高我們的時間管理能力。
克服盲目 製定計劃
我讀高中的時候寄宿,每個月休息兩天,每當這個時候,同學們大多都要帶些書回家。許多同學每次回家都帶一大摞書,我一般隻帶一本。因為我知道,回家後事情多我又有惰性,肯定看不了太多,書帶多了,拿起這一本,又想看那一本,反反複複什麼也看不成。相反,帶一本書,不僅不用選擇,沒有壓力,而且一本書也夠讀。
從時間概念上可以判斷學生的成績,那些說高考還有15天的學生,絕不會是出類拔萃的學生,頂多是個中上遊,因為這個概念太模糊了,根本無法把握。算時間,至少要算到小時,還有15天,每天能利用6個小時,那離高考還有90個小時,這樣,才能計算出自己能夠做多少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才能讓寶貴的時間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有人認為拖延是時間最大的殺手,我並不以為然,因為南轅北轍或者原地不動比延遲對人們更為不利。人們所以不做計劃,原因不一。有的人是因為做過計劃,但是大多都失敗了,所以認為做計劃對他沒有用處甚至會使他再次蒙羞;有的人習慣於不做計劃,而且生活或者工作進行得也不錯,所以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做計劃。對於前者,是因為他不會做計劃,對於後者往往是因為,他們沒有遇到特別複雜而具挑戰性的目標。
對於一個有所追求的人,製定計劃絕對是一個必備的能力和策略。我們的孩子人生剛剛開始,就更需要學會製定計劃,將來的生活將有無數次的機會對他們的計劃能力進行考驗。
如何製定計劃呢?我建議大家可參考如下的步驟:
第一步 整理事情
1.分清事情輕重緩急。就像我們前麵所講的兩個有關時間的常識,先要列出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和重要但不太緊急的事情。
2.衡量同等級事情的難易程度。分析並排列事情難易,對於同樣緊急或者同樣緊要的事情,選擇最容易做的事情,因為這樣最有效果。
3.剔除不重要的事情。回顧自己計劃前的生活和工作情況,找出經常占去自己時間的、緊急但不重要和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想出今後避免類似事情發生的計劃。
第二步 整理時間
1.計算有多少時間
每天有多少時間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其他節假日有多少時間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必須除去生活中必須用掉的時間,比如吃飯、睡眠、交通、必要的應酬等,我們計算的是我們有多少“淨時間”,可以完全自由地支配時間。
2.對時間進行分類
在整理出我們有多少淨時間之後,對時間進行分類,哪些時間是一個小時以上的大塊時間,哪些是零散的時間,每天哪些時間最穩定,適宜作為固定時間,對於那些靈活機動的時間,我們如何利用,需要準備些什麼。
第三步 製定計劃
1.參照自己可利用的時間和事情的優先次序,製定相應的計劃。需要格外注意的三點是:其一,要確定每件事情的最後時限;其二,要把娛樂放鬆的時間列入計劃,適當地緩衝和調整會提高效率;其三,最好能做一個簡單的圖表,比如先行圖,讓自己隨時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進度,隨時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2.寫清每件事情對自己的意義,以增加自己的動力。
3.控製計劃的難度,每個人執行計劃的能力各不相同,執行能力越高,計劃的難度可以越大。假如,一個人第一次製定計劃,或者以前的計劃都失敗了,那麼我的建議是,你的計劃難度係數應該在60%以下,當目標有把握達到時,人們最願意付出努力,即使偶爾不能按計劃進行,人們也有彌補的信心。許多人好高騖遠,結果反而徒增挫敗感,於是對計劃喪失信心,形成惡性循環。製定計劃的上限不應該超過95%,因為即便你的執行能力很強,也要留出處理意外事件的餘地。
4.製定計劃最好以周為母單位,以天為子單位。太長或者太短都不便於控製。
第四 根據反饋調整計劃
很少有一步到位的計劃,計劃製定以後出現出入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人為此懊悔不已,索性放棄計劃,真是可惜。其實我們應該一方麵從失敗和成功中汲取經驗,提高自己執行計劃的能力,一方麵根據自己完成計劃的能力,調整計劃的難度,使計劃更切實可實。反饋時間一般在一個周期之後,如果不行還可以第二次、第三次修改計劃,但是不要太頻繁,否則意味對自己失信,計劃將失去對自己的約束。
克服拖延
明明已經決定要做什麼了,可是遲遲不開始;都已經訂好了計劃,可是就是不實行,直到很久之後才想起原來自己還定過這麼詳細的計劃。這種人是最沒出息的了。他可能很聰明,他可能很有能力,但是他永遠一事無成,因為他的智慧隻停留在幻想上,而成敗是靠事實說話的。為什麼愛因斯坦的成功公式中要加上一句少說空話呢?我到去年才體會到其中的意味,說的空話越少,實幹就越多,少說空話的確是成功人士的重要標誌!
我的兩個教訓:
故事一
三年之前,我想深入了解一下學校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需要參考一些資料,但是當時我沒有圖書館的借書證,於是我從朋友那裏借了一個證。很順利地找到了一本很有價值的書。回家之後興致勃勃地讀了一氣,我已經打算好了,先粗讀一遍,再精讀,然後把筆記輸入電腦存檔。可是,誰知道,從那天之後我就不知不覺把這本書放下了,因為反正有二十天的時間可以讀呢,而且還能續借,於是這一放,竟放了半個月。直到突然有一天,那個朋友打電話說他要考試急需借書,希望我先把書還了。當時,我想還了也沒關係,反正我記得書的編號和在圖書館裏的位置,再去借好了。後來我的朋友考完了試,我又用他的圖書證去借,可誰知圖書館有了新規定,圖書證隻能供本人使用,不得轉借。沒辦法,我隻好自己辦了一個,可是等我再去館裏麵找那本書,找了好幾遍,怎麼也找不到,到數據庫裏一查,顯示這本書遺失。
我當時懊悔不已,因為裏麵有好多觀點對我是很有啟發的。後來我每次去書店或者圖書館,都找這本書,可是至今沒有找到。說來好像有一點奇怪,生命中很多東西都是隻出現一次,明明有跡可循,可就是再也找不到了。
故事二 2004年春天我去金華參加中國家庭教育論壇豐會,明明打算提前一天到,約好了許多師長和朋友會前聚一聚。
當時手頭壓著一篇已經約好的稿子,說好我去金華之前給人家發過去。可是那篇稿子的話題自己很不感興趣,不太願意寫,於是左拖右拖,後來居然給忘了。直到臨行的那天早上,才想起來,於是趕快給編輯打電話,問可不可以換一篇別人的或者能否推遲到下一期,編輯說那怎麼行,說我的稿子是這期主題不可缺少的一個內容,都排好版了,領導都簽字了。沒辦法,隻好硬著頭皮寫,到中午11點終於寫完了,連飯也來不及吃,因為要收拾東西,還要去拿帶給朋友的東西。中午兩點鍾的火車,到一點半,一切就緒,隻要打車去火車站就行了。心裏總算鬆了一口氣,因為平時打車隻需15分鍾就能到的。可是誰知道,那天不知怎麼回事,在路邊居然站了5分鍾,才叫到一輛車。一上車就催人家司機師傅快些快些,可是路上偏偏又一路紅燈,等到了火車站還有兩分鍾就開車了,下車後狂奔。進到候車大廳,才發現自己原來還不知道在幾號候車廳。等我趕到檢票口,一個人也沒有了,但檢票員還在。我當時還抱有幻想,可是人家告訴我車剛開走不到一分鍾。等我到了金華,大家都埋怨我,問我什麼事讓我臨時變卦,我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講。現在,當我再講這段經曆的時候,還是有一點羞愧的,但是“知恥近乎勇”,希望大家能把我作為前車之鑒。
好了,現在深受“拖延”之害的我,跟大家來詳細討論一下拖延的問題。
“拖延”,一言以蔽之就是“等等再做”。等等再做,那麼現在做什麼呢?重要的事情不做,那隻能做無所謂的事情,當我們這樣選擇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快樂或者輕鬆呢?往往不會,因為雖然我們沒有做,但是那件事情卻會一直在我們心裏壓著。現在不做,什麼時候做呢?等一等,等到什麼時候呢?我們的時間是否真的“有的是”呢?“等等再做”往往有兩個結果,一個是我們不得不做的時候,會變得十分被動,一個是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去做。無論是哪種結果,肯定不都是我們所希望的。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家還是那麼喜歡拖延呢?
人們拖延往往有三種原因。第一種源自人們的惰性,好逸惡勞,能不做就不做,能明天做就不今天做,總要拖到不得不做的時候才去做;第二種源自人們趨樂避苦的本性,事情很棘手,或者頭緒很多做起來比較麻煩,這些都讓人們覺得痛苦,所以人們無意識中逃避這些痛苦;第三種源自人們的自信,覺得事情很容易,時間還來得及,沒有必要馬上做,拖一拖也沒關係。
關於如何克服拖延,我為大家介紹如下幾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