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父母這件事 第五部 第七節
《把握時間,把握命運》
—— 時間魔方·兩個常識·如何提高
引言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有一次,撒旦召集手下的魔鬼商議如何讓人類放棄努力,從而消滅人類的希望。
有的魔鬼說:我們向人間播撒疾病,那樣人類就會自顧不暇,從而讓人類陷入絕望。
有的魔鬼說:我們告訴人類,他們的努力是無效的,他們根本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
還有魔鬼說:我們向人間投放更多的惡,如奸詐、卑鄙、嫉妒,讓人類自相殘殺。
……
撒旦說,你們的提議都行不通,因為人類對這些已經麻木了。其實捉弄人類也很容易,隻需要告訴他們“時間有的是”。
不少時候,我禁不住想,難道人類真地中了撒旦的魔咒嗎?我的確未曾見過一個毫不拖拉的人,一個對時間有明智安排的人。大家都是浪費時間的高手,各有各的絕招,我們總以為時間還來得及,沒有必要現在就開始做,沒有必要現在就全力以赴。我們總是等到不得已的時候才被迫麵對,可是往往這時候我們發現,好多事情已經來不及了……
為什麼我們的時間素養如此缺乏?因為我們從未受過有效的時間教育。我們的時間素養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缺失的,而是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已經被破壞了。看看我們關於時間教育的記憶吧:
“時間就是生命。”
那生命是什麼,不知道生命是什麼,這句話有什麼意義?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那誰不願意賣掉一年的光陰而做世界首富?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在晨。”
什麼叫“盛年”,我才10歲,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說吧。“難在晨”有什麼關係,明天不是還有嗎?
“時間就是生命”、“努力學習”、“知識就是力量”是我聽到的引起人們最大視聽疲勞的教育規勸。已經和“車輛轉彎,請注意安全”一樣引不起大家的半點重視了。
我們講“時間就是生命”,不如告訴孩子每天練一個小時的籃球,一個月後就可以比他的朋友打得好;我們講“努力”,不如告訴孩子努力就是你本來隻能做十個俯臥撐,但是你要用盡力氣想做第十一個;我們講“知識就是力量”,不如告訴孩子通過杠杆可橇起自己搬不動的石頭。
我們沒有受到良好的時間教育,潛能由此被大大壓抑了。現在我們再也不能浪費孩子的天分了!為了探索對孩子的實踐教育,我們必須自己首先懂得時間。
時間魔方
時間是所有可能的前提,如果沒有時間,那就什麼都沒有。
時間是固定不變的,每天都是24小時,不會增加、不會減少。時間不會給任何人網開一麵,無論他是富豪還是總統,我們隻能適應時間,時間從來不會適應我們。
世間無可取代的事情是很少的,其他事情,人們總有辦法可想,唯有時間無從取代,無論是金錢、珍寶還是位極人臣、能工巧匠;時間無法蓄積,時間不像人力、財力、物力和技術那樣被積蓄儲藏。時間好像上帝給我們的一筆錢,上帝不去管我們買什麼,但是卻要求我們必須消費,一刻不停。誰也別想把今天省給明天。
還有一點雖然不能說是時間的特性,但是卻也很有趣的現象:時間的屬性在客觀上是不變的,但是事件發生的作用和帶給人的感受卻是一個百變魔方。有時候人們抱怨時間太快,良辰苦短;有時候人們又覺得時間太漫長,仿佛是負擔;有些人看起來忙得不可開交,卻不知道自己忙些什麼,沒有什麼收獲;有些人看起來優哉遊哉,可是事情卻辦得井井有條;有些人七天抵不上別人的一天,有些人一天勝過別人的七天……時間仿佛一個神奇的魔方,又像一個百變的魔女,不同的情境,人們對時間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觀念,時間有不同的效果,我們雖然無法改變時間的屬性,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孩子對時間的態度和觀念。
關於時間的兩個常識
為了提高運用時間的能力,或許我們應該先了解兩個常識。其一,事情是有輕重緩急的;其二,時間是有類別的。
1.事情的性質
對於普通人來講,人們常常同時麵對很多事情。但是,這些事情的性質是不同的,我們對他們的處理也應該是不同的。我們先來看一則新聞:
近日,一項對500名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前的各項能力測試顯示,九成大學生不會合理管理時間,隻知熬夜。專家指出,這可能會導致畢業後工作效率低下。
近日,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在上海組織了一個模擬求職訓練營,吸引了500多位複旦、交大、同濟、上外、財大的應屆畢業生。期間測試了大學生就業前的各項能力,其中時間觀念是重要的一項。這道時間管理的測試題是:如果你是一個從事農產品貿易公司的中層管理者,早晨8:30上班,中午休息1小時,下午5:30下班,今天需要處理7件事情:第一,處理當天緊急事宜,需要1小時;第二,有謠傳,公司的產品有質量問題,處理投訴需要2個小時;第三,和公司總監溝通需要4個小時;第四,和總經理一起吃工作餐需要1個小時;第五,編寫下一年度的預算報告需要2—3天時間;第六,處理前一天的未處理完畢的事宜需要1個小時;第七,準備下午開會的材料需要30分鍾。你是如何安排自己一天的工作流程?
測試結果顯示,九成大學生將一天的工作流程安排到深夜12點,盡管如此,他們還沒有處理完一些重要的事情。
從事培訓20多年的美國培訓師Shi
Bisset介紹,測試結果說明學生不會分辨事情的重要性,持續工作到深夜12點也沒有處理好一些重要的事情,工作效率低下。其實這些事情是無法在24小時內完成的,因此需要根據事情重要性的大小進行取舍,對一些有關聯的事情可以合並起來處理。比如說,第一、第二件事情很重要,最好盡快完成;第二和第三件事情可以合並處理,這樣還可以節省1小時,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第五件事情需要化整為零,每天做一些就可以了,這樣就不需要熬夜工作了。為此,Shi
Bisset說,長期熬夜不僅不利於健康,也會導致人精神渙散,影響工作效率,所以學生們需要從現在起學會管理時間,珍惜每一分鍾,合理安排每天日程,提高做事效率。
(新聞標題《上海應屆畢業生測試顯示: 九成大學生不會管理時間》 2004年11月)
看完這則新聞,我們首先感到的是,在高強度競爭的社會氛圍下,時間管理能力對孩子就業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或許能驅動您從現在開始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訓練。這是我最希望的。
這則新聞很典型地說明了各類事情性質的不同。具體來說,事情可以從兩個向度來對其進行劃分,即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重要”就是說這件事情意義重大,“緊急”就是說事情需要馬上處理。我們可以對事情作出四種分類。請參看下圖。
重要而緊急的事情,比如孩子考試前的複習、商人談判前的準備等;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比如人際關係、素養提高;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接聽電話(特殊電話除外);不緊急又不重要,多數時候屬於無聊時的消遣。
我們經常聽人說起每天很忙但不知道忙些什麼,這種狀況多半是因為在第三、四類事情上花費的時間太多了。如果把時間花在第一、二類事情上,人們不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人們能感到他的效果和好處。
了解事情之間的差別,我們就可以明智地去對待,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重要而緊急的事情,需要我們馬上去做,直到做完為止。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我們應該有時間就去做,或者放在固定的時間去做,定一個長期的計劃是十分必要的。對於第三、四類事情我們盡可能不要去做,第三類事情比較容易迷惑我們,其實它雖然緊急,但是沒有什麼意義,既然沒有意義,也就盡量不要做了。
2.時間的類別
先來看一則故事:
一天,時間管理專家為一群商學院學生講課。他現場做了演示,給學生們留下一生難以磨滅的印象。站在那些高智商、高學曆的學生前麵,他說:“我們來個小測驗”,拿出一個一加侖的廣口瓶放在他麵前的桌上。隨後,他取出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仔細地一塊塊放進玻璃瓶裏。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
他問道:“瓶子滿了嗎?”
所有學生應道:“滿了。”
時間管理專家反問:“真的?”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瓶壁使礫石填滿下麵石塊的間隙。
“現在瓶子滿了嗎?”他第二次問道。
但這一次學生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一位學生應道。
“很好!”專家說。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沙子,開始慢慢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和礫石的所有間隙。
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
“沒滿!”學生們大聲說。
他再一次說:“很好。”
然後他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麵與瓶口平。
抬頭看著學生,專家問道:“這個例子說明什麼?”
一個心急的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多麼緊湊,如果你確實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
“不!”時間管理專家說,“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塊,那你就再也不能把它放進瓶子裏。”
現在我們可以來討論時間的分類了。從時間的量上來講,可以分為大塊時間和零散時間,從時間的具體安排上來講,可以分為固定時間和靈活時間。根據時間不同的性質,我們來安排不同性質的事情。對於固定時間我們用來做最有意義的事情,如我們的孩子想提高數學計算能力,那麼我們就可以規定每晚的8點至8點半就用來訓練計算能力,沒有特殊情況不做改變;對於靈活時間,我們可以隨機安排。再比如,我們可以集中大塊的時間來做一些不能分開來做的事情,如讓孩子做模擬試卷等,大塊時間就好比大石頭,你要是不優先安排,你就可能無法處理了。而零散時間可以用來做一些積累的事情,比如早餐後上學前的時間,可以利用5~10分鍾的時間來背英語單詞,通過對零散時間的利用,可以積累自己的知識和訓練自己的能力。長時間的積累是可以創造奇跡的。優秀的人物往往都善於利用零散時間,所以他們不僅在某個方麵成就非凡,還在很多方麵多才多能,讓人驚歎,其實,那些許多讓人驚歎的成績,或許隻是每天茶餘飯後的十分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