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吳襄這個人,朱慈烺則十分果斷地開門見山,他需要確保了解到吳襄內心的真實想法,才好進行下一步的服工作。
果然,吳襄明麵上帶著十分樂觀的態度,道:“回稟千歲爺,如今逆賊雖入大同,可宣化、居庸關俱在我大明之手,等到唐通和吾子率領大軍入衛京師之後,則危局自解,千歲爺萬不可焦慮過甚。”
聽到吳襄這一番局勢不是好而是大好的辭後,朱慈烺卻不由得在心裏冷笑起來,要是真被你們忽悠了,到時候隻怕等到李闖進了京城,自己都還不知道呢!
當然朱慈烺也不去糾結這個問題,他語氣堅定且十分嚴肅地跟吳襄道:“總戎,如今我既然能找總戎前來,自然是希望同總戎一些肺腑之話,眼下我大明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以致於太祖皇帝都向我托夢囑托南遷之事,總戎就不要再這些寬慰我父皇的話了。”
聽到朱慈烺這麼,吳襄心裏卻十分震驚,他還不知道太祖皇帝托夢一事,可是少不更事的太子居然能出這麼些話來,著實讓他有些驚訝,難不成大明朝還真的祖宗顯靈了?
一想到這裏,吳襄便不再裝模作樣,而是陳懇地道:“太子爺有這番見識,實在令末將沒有想到,想來也是大明曆代先帝恩德所至,隻是有一點末將卻是讚同太子爺的,我大明已經到了不得不南遷的地步,而且一定要快,否則一旦海路被截,則再無生路!”
到底,吳家隻是想著在最壞的情況下撈到最大的好處,吳襄並不願意看到大明真的就這麼覆滅,這也是他之所以願意擔任京營提督的原因。
朱慈烺沉默不語,吳襄所言不假,眼下山東已經被李闖所占據,從陸路上已經走不通了,隻能從津衛渡海南下這一條路,而且必須要在李闖突破居庸關之前啟程,否則再拖個幾,李闖大軍就會很快兵臨城下,到時候想走就根本不可能了!
不過朱慈烺不打算這麼簡單的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原因很簡單,眼下他這個太子隻有名分,很難讓吳家下定所有決心來投注,他必須要給吳襄和吳三桂畫出一幅未來吸引力足夠大的藍圖才行,隻有充分的利益才能吸引吳家父子。
就像後世搞使投資一樣,創始人自然是對自己的項目大吹特吹,恨不得告訴使投資人今投資,明就能上市敲鍾要不然誰願意給一艘即將沉默的船隻花大價錢?
人心如此,卻是怪不得誰。至於所謂的君臣忠義之道,隻有被忽悠瘸了的崇禎才會相信,以為下人都應該無條件效忠於他,可如果事情真要那麼簡單,下也不可能到姓朱的手上去。
想到這裏,朱慈烺換了一個角度開始詢問,“以總戎之見,如果我大明即可南遷,到時候可有重新恢複河山之機?”
“這個”吳襄在這個問題上明顯有些信心不足,能被人從北麵趕到南麵,怎麼可能奢談將來能打回來呢?
朱慈烺笑了笑,繼續問道:“如果不可,以總戎之見,我大明將來能否保住南邊的半壁江山呢?”
吳襄在這個問題上隻是簡單思索了一番,便回答道:“如果千歲爺到南京之後,選拔忠臣良將,囤積糧草兵備,整兵鞏固防線,半壁江山尚可一保。”
對於這個判斷,朱慈烺還是相信的,而且聽到吳襄這話也有言外之意,便連忙拱手道:“總戎,聽吳家有女初長成,我願意迎娶總戎貴女為妻,還請總戎護我南下,將來到了南京之後,朱與吳,共下!”
索性是吹牛,朱慈烺也不怕再吹大一些,反正到時候能不能共下,也是憑借各自手段罷了。
然而聽到朱慈烺這一番話之後,吳襄卻有些驚喜交加,“朱與吳,共下”他是不信的,可是如果將來有機會共個江南還是問題不大的,到了那時候,他們老吳家可就真的發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