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吳家雖然出了一個平西伯,可是大家夥都知道這裏麵的含金量如何,而且老吳家這一輩是從吳襄才開始發跡的,像吳家之前籍貫是在江蘇高郵,後來才被遷移到了綏中鎮做泥腿子,一直等到吳襄中了啟二年的武進士,並且巴結上了遼東祖家以後,吳家這才開始翻身。
如今聽到太子這麼一番話,吳襄隻感覺到自己內心砰砰直跳,他真想馬上就答應下來,可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因為這跟吳家本身的根基所在有很大關係。
實際上到了如今的明末之時,遼東集團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獨立的軍閥集團,從原來的邊軍勢力演化成為了一支連皇帝都沒辦法真正調動的軍事集團,而在早期的遼東集團中,可以分成三個支係,分別是李成梁一係,毛文龍一係,以及祖大壽一係。
當然,祖大壽這一係也是從李成梁一係發展出來的,像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就是李成梁的部將,後來隨著李成梁和毛文龍死後,遼東基本上也就是祖家一家獨大,到了巔峰時期祖家在遼東擔任要職的兄弟子侄數十人,像祖大樂、祖大弼、祖大成、祖大名、祖澤潤、祖澤洪、祖澤遠都是祖家的將領。
因此吳襄在從軍之後,也是巴結的祖家才真正上位,像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而且祖大壽還娶了吳三桂的姑姑,因此也可以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吳家和祖家聯姻之後,也就讓吳襄、吳三桂父子真正在遼東集團紮下根基來。
後來隨著祖大壽投降了滿洲之後,遼東集團內部就呈現出了分裂狀態,大部分人已經開始考慮自己的前程,絕不是吳家什麼是什麼,隻有吳三桂能夠做出真正代表遼東集團利益的事情來,他們才會願意跟著吳三桂走。
那麼南遷符不符合遼東集團的利益呢?起來並不是那麼符合遼東的利益。
原因很簡單,正因為皇帝在京師,南方才會源源不斷地將糧食和銀錢運往北方,才能養活遼東集團這個畸形的怪物,才有吳家繼承下來的遼東基業,如果跟著皇帝去了南邊,那麼遼東集團自然是煙消雲散,到時候吳三桂手裏的兵還會不會聽話,就是另外一個問題。
正因為想到了這一點,吳襄才不敢貿然答應,即便朱慈烺畫下的大餅足夠充滿香氣,但是卻需要吳家做出根本的取舍,而這種取舍的決定權甚至都不在吳襄自己手裏,而是在吳三桂做出什麼樣的抉擇。
因此,到最後吳襄也沒有直接答應下來,而是用一種模糊的態度告訴朱慈烺,他需要寫信給三桂讓他早點入衛京城,到時候親自來聽太子的教導,至於眼下的情況吳襄也能理解,他準備過些日子直接將自己的女吳鳳英送過來,等將來南遷之後再行大禮。
白了,雙方隻是達成了意向合同,吳家需要看到太子進一步表示決心,以及證明能夠推動這件事能夠幹下去,而朱慈烺則是得到了吳家派遣來的人質吳月英,並且拍著胸脯保證等到南遷後就立這個素未謀麵的女子為皇後。
二人氣氛頓時一片融洽,看上去似乎什麼都談了,可是又什麼都沒談,關鍵是雙方的目的似乎也都達成了。
朱慈烺咧著嘴送吳襄出了大門,態度卻是比起先前熱絡了許多,不過這也正常,之前二人是君臣關係,眼下卻成為了老丈人和女婿的關係,自然也就不一樣了。
等到吳襄離開之後,朱慈烺露出一絲冷笑,他心裏明白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可是隻要吳家還奢求相信‘朱與吳,共下’這個誘餌,便不用擔心吳襄不上鉤。
隻要吳家還不至於完全轉向,那麼一切就都還有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