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宋應星的臉色卻越發恭敬,他知道太子殿下既然下了這麼大的功夫,很顯然馬上要做的這件事情並不簡單。
盡管宋應星並不畏懼困難,但是他擔心自己才疏學淺,而無法完成太子殿下的大事。
朱慈烺輕聲道:“先生,你的《工開物》裏麵,關於煉鐵工藝確實非常獨到,據當年遵化鐵廠采用的便是這種工藝,其中不光有鑄造生鐵、熟鐵的方式,甚至還可以通過灌鋼法來澆築鋼鐵,實在是令人欽佩。”
“臣實在慚愧,不過是搜集先人智慧之舉,不忍見其逐漸失傳。”
宋應星始終都保持著虛懷若穀的態度,臉上流露出些許的感激之色,畢竟他的畢生心血都係於此書,裏麵任何一篇文字都經過了反複考證研究,隻可惜當世並沒有太多人重視這本書,如今聽到了太子的讚歎,自然是頗為開心。
的確,針對目前《工開物》裏麵所記載的知識,朱慈烺的誇獎並不過分,因為光是煉鐵工藝這一環節,工開物裏麵就記載了活塞式鼓風技術,較歐洲皮囊式鼓風設備更為先進,而且還采用了響銅合金、響器成型、鐵錨鍛造、鋼針拉製以及‘生鐵淋口’等特殊化學熱處理工藝和金屬複合材料技術,遠超西方目前的主流煉鐵工藝。
朱慈烺微微一笑,道:“灌鋼法確實相當優秀,但是也有一定的改善空間,如今我請先生來,就是為了完善此法,將來好煉鋼鍛造槍管。”
“還請殿下示下。”
宋應星當然知道灌鋼法並非盡善盡美的工藝,很多地方也確實有自身難以解決的缺憾。
首先,由於灌鋼法在冶煉時,是將生鐵放在下麵,熟鐵放在上麵,等到高溫時讓生鐵先於熟鐵融化,然後滲淋到熟鐵上,而這個熔斷層就可以出鋼,這種法子確實很好,既可產生滲碳作用,又可產生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產生含渣少的鋼材。
但問題在於,由於生鐵水不是好的滲碳劑,它質地粘稠,對碳與許多雜質都無法得到處理而留在內部,而這樣處理後的灌鋼,隻能讓內部熟鐵的表麵一層得到滲碳,而一旦冷卻下來,表麵凝固的鐵水就會成為含碳量高的部分,這樣的結果就是含碳量不均勻。
通過這種方式冶煉出來的灌鋼就會出現外部硬而脆,內部軟的情況,用來鍛造尋常的器物倒還可以,可是用來鍛造槍管並不是特別合適,倘若鍛造工藝再不過關,就會容易出現槍管壽命不佳的現象。
而對於朱慈烺而言,他更希望采用後世十九世紀中葉才出現的貝塞麥轉爐煉鋼法,通過這種方式煉出來的鋼材本身就是為了戰爭的需求而出現的,並且具備大規模快速生產的特點,屬於人類第一個大規模生產液態鋼方法。
所幸的是,由於後世朱慈烺在穿越之前,曾經有幸閱讀過貝塞麥轉爐煉鋼法的一些資料,因此完全可以跟宋應星詳細複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