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77、以茶論道(2 / 2)

看見嶽飛如此謙虛的樣子,我的心中也是十分欣慰,品茶更多的時候就是修身養性,隻有深深體會出飲茶和品茶的別樣之美、虛靜之美,這才是真正的領略了這喝茶的最高境界。 追溯曆史,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對於虛靜之說,就曾經有過種種精辟的論述。其中,較為典型的一種說法就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本也。其實,這虛靜之說,本是源於道家的審美學說。虛者,也即虛無之謂也。就大處來說,天地本是從虛無而來,萬物本是由虛無而生。至於就小處來說,即如茶道審美文化中的這個虛靜之美,其“虛”與“靜”之間的辯證關係則亦不例外。靜始於虛也,有虛才有靜,無虛則無靜。

我國茶道的虛靜之美,比之日本“茶道四規”中所言的枯寂之美,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究其根本原因,日本茶道文化屬於禪道文化,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其一招一式都需要表達佛門的教義並教規。正如日本禪師寂庵宗澤所說的那樣:茶意即禪意也,因此舍掉禪之外,就沒有茶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茶味。可是想想,如果讓心靈的全部空間充滿宗教的教義、教規,又怎能感悟茶道的虛靜之美?而我所說的虛靜之美,更多的關注於自己內心與外物的良好融合。每次在品茗審美前,將那些心靈空間中的擠軋堆壘之物,盡可能排解開去,靜靜領悟茶之色香,抑或是茶之味形,所有的這一切,不正是屬於虛靜之美的境界麼?因此,一個人隻有當其心靈世界的靜氛形成之時,才能給茶道感悟營造出一種最佳氛圍。進而在心靈實現空靈飛躍中體會出自然的魅力所在,人生的終極意義。也直到這時候,一個人才能真正將自己靜下來,也隻有真正靜下來,等到再次運動的時候,他才能體會出靜若處子、動如狡兔的無上境界。

想到這裏。我看著嶽飛,忽然開口問道:“鵬舉啊,你覺得品茶與做人、做事有什麼相通的地方嗎?”嶽飛看見我似乎有所期待的樣子,禁不住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