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一種以分離為目的的愛(1 / 2)

“每每姐,我還是無法敞開心扉去愛一個人,我父母的事情對我的影響太大了,我覺著自己都不會愛了,也不敢愛了。我總覺著自己的經曆配不上任何一場愛情,我的家庭讓我覺得很自卑,如果勢必要談一場戀愛的話,我想我會選擇那個門當戶對的人,但這也不會讓我有十足十的安全感,我認為任何一種親密的關係的最終走向都是分離。”

“中國式的父母經常是打擊式的教育孩子,他們不懂鼓勵孩子的進步、天賦和與眾不同,他們似乎隻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再就是一些格外嚴苛的家長,一些有暴力傾向、缺乏陪伴的家庭,這些家庭走出來的孩子都會攜帶自卑因子,這是很正常的,而且絕大多數中國家庭教育下的小孩或多或少都有這種心理,這也與我們父母生活的社會大環境有關。另外,我們對於心理學的研究和發展起步是比較晚的,但是我們也逐漸理解了它的重要性,所以現在才有這麼多鋪天蓋地的科學育兒的理論提出。”每每試著一一解答林恩的疑惑。

“在古代呀,‘門當戶對’中的門當,是指大戶人家門前雕花的兩麵石鼓門枕,在大門框上、凸出的四尊木頭雕刻的漆金的‘壽’字門簪,是我們所說的‘戶對’。舊時大戶人家財不外露,打聽不出人家家裏的實際情況,那就在兩家兒女定親之前派人到對方家的門前看一看,通過“門當”上的圖案來判斷對方家庭所從事的行業。古代的婚嫁講究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時候上層人士是很難接觸到下層人士的生活的,他們之間的生活習慣也有很大差異,要在一起和諧的生活是很困難的,而且還特別容易讓雙方之間缺乏安全感,再者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不高,需要依靠男方,門當戶對也是一種保障。”

“而我們現在呢?更多的是在講求‘做自己’,我們提倡拋棄世俗。現代社會裏女性能頂半邊天!我們無需依附於男人,所以我們現代人更願意追求‘三觀合’的伴侶。我們提倡與伴侶之間的勢均力敵和三觀契合而並非兩人背後家庭的勢均力敵。我們結婚之後是要自立門戶的,不是封建家庭、同在一個屋簷下,不能因為身份的卑微而被婆家欺負和看不起。再看看現代社會的離婚率持續走高,家族的勢均力敵並不能阻止三觀不合的二人去追求各自的幸福。什麼是幸福?幸福是指一個人自我價值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喜悅,並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一種心理情緒。幸福有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和意義。我們看看這個定義,幸福不就是精神層麵的富足、做有意義、讓我們開心和得到最大滿足的事兒嗎?!”

“關於分離,這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隻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論調,是說我們的生命與父母有這樣幾次分離:一是剪斷臍帶之時,此時你就是獨立於這個世界之中的,雖然我們還要依靠父母的喂養;第二次是你走進青春期之時,你的叛逆是在向你的父母宣告你的獨立和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雛形已經形成,當然,這裏也需要父母對我們進行管束並加以修正;第三次是你結婚的時候,這一次是你真正與原生家庭剝離去組建自己的生活;第四次是你自己也孕育生命組成一個新的三口之家之時;第五次則是你的父母離世之時。我們可以看到,即便如此,也沒有父母說因為他們終將麵臨分離而選擇不要孩子,這不是丁克家庭的初衷。既然這種分離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必然的結局,而我們的父母依然決然的去選擇與我們相遇;雖然你父母的結局並不美滿,但這並不妨礙你成為他們在婚姻生活中的最大收獲。有的時候,分離是成全了一次全新的開始,如果是注定的,那它必然會發生,我們能做的也隻有接受現實。活在當下,別在懷念過去或憧憬未來中浪費掉我們今天的生活,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是我們修行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