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華人人才庫 2(1 / 2)

這個念頭一起,便一發不可收拾。

藍星公司要全麵發展,需要大量的各型人才。市場、技術、人才形成現代企業的生態圈。藍星公司要完成這個閉環,其中技術、以及技術領先形成的市場,都應不是問題,但人才不足卻是高速發展的短板。

現在馬由空有千年超前科技,但缺乏各類人才協助他研發出來、開拓市場。盡管藍星公司起步時,馬由就把人才招攬和培養作為公司重中之重的事宜,第一位大將首選文勇,就是看中他對人才管理方麵的專業。但藍星公司目前運營時間尚短,加之業務範圍較窄,缺乏應有的底蘊。現在公司裏的人才儲備,也僅堪堪能應對日常經營管理、及一定規模擴張所需。

聚集人才最快、最簡便的方式,就是拿來主義。直接越過培養階段,讓這全球最好的這些大學,為自己培養人才。甚至直接瞄準一些大學和機構裏的人才,想法讓他們跳槽到藍星公司。

當然,自己培養人才才是根本。馬由也準備企業邊發展,邊形成人才培養和選拔機製。甚至在產業拓展到一定程度後,成立藍星自己的大學,結合未來科學教育體係,高質量培養更有實操能力的人才。

但這種人才體係,需很長時間才能見效。而時間對馬由而言,一直是極為寶貴和緊迫的。

“星兒,幫我查看一下華人在米國的情況。”

“好的,從各種資料記載中歸納如下信息,在2019年左右,在米國的華人人數達到高峰,大約550萬,其中華國留學生就達到了近40萬。在米成年華人54%有大學文憑,51%華人從事專業技術、管理等工作。米國科學院、工程院、醫學院、文理院四院華人院士共約300餘人。華國985高校畢業校友20多萬在米國高科技企業或高校機構工作,在美高層次科技人才分布前三名分別是舊金山灣區、紐約地區和波士頓地區……”

550萬、40萬、20萬……,這些數據讓馬由不得不感歎,這麼多的人才,若都回歸祖國,該產生多大的效應呀!不過,他也知道短時間內,吸引大量人才回歸是不可能的,除非華國已成為超級大國,而且遠遠超過米國。人總是往高處走,也能理解。

“名校是培養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米國的七大名校,每個學校都有數十位華人教授,以下是華人比較集中的學科:理工、醫學、經濟商務等,這些領域中,華人教授人數分布……”

“21世紀後,不少米國華人著名教授回國發展,譬如原華清大學副校長,現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博士、京城大學饒毅教授等。當然,其中也有海歸後又回流米國的華人教授,譬如回華清任教後又回歸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顏寧,還於2019新當選米國科學院院士。”

從數據看,邁入21世紀華國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了全球第二經濟體,並已顯露出可能超越米國的態勢後,華人出國後又歸國的比例已大幅度提升,且已逐漸超過了留在國外的比例。

“若那些著名大學不加以限製,單單以成績作為入學標準的話,校園裏將充滿亞洲麵孔,把占據北美主流的盎克魯撒克遜後裔、非洲後裔,擠到沒有大學可上,淪為校園裏少數派的程度。”

嗯,這個說法雖有誇張,但還是也一定的道理和數據支撐。雖說華國的教育體製以及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方式未必都是正確的,但華人普遍重視教育的意識卻是無與倫比。

哈佛大學就出現過種族歧視案,其實就是哈佛的校董會感到害怕了,要不限製的話,今後哈佛大學可要改用華文授課了。這在聲稱民主、平等的國度裏,的確十分搞笑,也被輿論批評為“逆向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