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2 / 2)

過去,經常看見同道規勸信眾趕快念佛,以求往生時極樂聖眾現前迎接。我那時常想,念佛雖好,極樂也妙,但為什麼不趕快解決他們現前的苦惱,讓他們先在心靈上找到一片淨土,在生活上得以少憂少惱呢?

所以當我開辟佛光山時,就決定要善加規劃,使信徒生亡都能在此安養,讓大家不僅在死後才能蒙受佛恩,即使在現世也能得到法益。

因此,在“接引大佛”邊設“萬壽園”,將墓地公園化;又建“萬壽堂”,供奉靈骨。周遭環境優美,前臨綠水,後靠青山,二六時中,梵音不斷,期使亡者都能在三寶的庇佑下,長眠於此。為使老病之人都能享受佛光照耀,我興建“佛光精舍”,安養耄耋老人;設置“安寧病房”,照顧臨終病患;辦理“佛光診所”,為人免費治療;成立“雲水醫院”,送醫藥到偏遠地方……區區心意,隻盼能為佛陀分擔些許憂勞。

剛來台灣時,有一位同道和我說:“大陸的寺宇氣派恢宏,比較能夠攝受人。”我乍聽之下,覺得哪裏的道場不都一樣嗎?心中頗不以為然,但後來比較研究的結果,發覺的確有幾分道理。我想起經中敘述極樂世界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八功德水、微風舒懷等情況,不禁對阿彌陀佛的善巧方便,敬佩萬分。所以後來自己建道場殿堂時,也非常注重式樣格局,總是力求外部的大方莊嚴,富麗堂皇,內部的美觀舒適,怡人心脾。雖然無法做到行樹羅網、水鳥說法的境地,但是我購苗植林,愛護禽獸,使來山遊客都能享受林園風光;我搬砂運土,移山倒水,建設淨土洞窟、佛教文物陳列館、展覽館,讓朝山信徒均能領略文化之美;我格遵古製,取法現代,成立禪堂、念佛堂、禮懺堂,令佛子們都能在此獲得法喜禪悅;我用心擘劃一桌一凳、一瓦一石,希望凡是來這裏的一切眾生,均能滌盡塵慮,增長菩提。

在佛光山的大雄寶殿、大佛城等地方,我曾聽到弟子們對發心添油香的信徒說:“謝謝!阿彌陀佛會加被您的!”當下心裏十分納悶:“為什麼不請信徒先到客堂喝茶,到朝山會館吃飯,讓他們直接感受淨土之樂呢?”這兩個地方可說是佛光山最初的建築之一,目的就是方便信徒香客歇腳、用餐,雖說與西方淨土的思食食至相去甚遠,惟願一份美味的供養,能使大眾身心柔軟。近十年來,我們又興設信徒服務中心、麻竹園、檀信樓,派人為信眾服務,解答佛法問題,固然各種設施與彌陀世界的法音宣流比之,可說是望塵莫及,但盼一顆虔誠的心意,能讓大家般若心花朵朵開。

每到初一、十五,寺院中必誦《寶鼎讚》:“端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長;端為人民祝康樂,福壽綿長。”五十年前,我在叢林中參學時,經常反複咀嚼這些詞句,當時的佛教寺院大都沿襲明清的山林模式,我深深覺得:愛國利民不是光用嘴唱,凡我佛子應該走入社會,以高超的教養來淨化人心,改善風氣,才能實際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所以,當我來到台灣以後,每到一地,我都極力宣揚佛法,白天講經,晚上寫作,有時還替人排難解紛,消弭怨懟。後來,更舉辦大型佛經講座及萬人法會活動,以使更多人均沽法益;同時又興設各種文教事業,期使法義能廣為流布,影響深遠;成立各類慈善事業,希望鰥寡孤獨廢疾者不但皆有所養,同時能得到法水的撫慰。如今,各種佛光事業遍布全球五大洲,希望對於當地社會安定能有稍許助益。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我在台北聽說東京佛光協會會長西原佑一的父親往生,特地趕赴嘉義,為其拈香。西原會長把老先生的靈骨安厝在佛光山時,和我說道:“現在我先將父親送來此地,將來我們全家人都要到這個‘佛光淨土’來。”這番話令我想起曾有一位信徒歡喜地向別人說:“我的娘家在台中,以前我常到東海道場禮佛,嫁到溫哥華以後,又經常去溫哥華講堂聽經聞法,沒想到現在移民澳洲,居然還可以看到佛光山的法師!我每去一處,都有佛光山的寺院能讓我念佛、念法、念僧,真是太幸福了!”當這些話輾轉傳入我的耳際時,心中不禁生起無限欣慰,雖然目前要做的事仍然很多,但是至少多年的願心已開始逐漸實現。

西方的極樂世界隻有一個,並且必須廣修三福,念佛純熟,才能往生彼處,而人間淨土卻到處都有。隻要我們有心,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共沐在佛光之下,享受法水的潤澤。我們要將人間建設成佛光淨土,當世就能代替阿彌陀佛來報答眾生的恩惠。

(一九九五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