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1 / 2)

佛教道場往往對發心捐獻的信徒說:“功德無量!將來阿彌陀佛會保佑您。”對於前來貢獻勞力的義工,也總是說:“功德無量!將來阿彌陀佛會接引您。”凡是對佛教有貢獻的人,寺院的主事者經常都會說:“阿彌陀佛會添福賜慧。”每當聽到這種說法,我心就想:“信徒為佛教奉獻布施,為什麼要麻煩阿彌陀佛來報恩?我們佛弟子又為佛教做了些什麼?信徒為佛教發心服務,為什麼要勞駕阿彌陀佛來感謝?我們怎能推諉責任,坐享其成?”

我一直覺得,我們不應該由阿彌陀佛代替我們報恩,而應該自我承擔這份感謝的責任。因此,凡是對佛門有貢獻的緇素大德,不一定對我個人很好,我都很樂意盡己所能來報答他們。像趙茂林居士不僅曾在佛寺、救濟院、大專院校佛學社團、廣播電台等處弘法,而且經常到各地監獄布教,達二十年之久,我敬仰他這份度眾的熱忱,因此在佛光精舍留了一個房間給他養老,最後往生時,又將他的靈骨安厝在佛光山的萬壽堂。

張劍芬居士是三湘才子,經常應邀為佛教撰序作詩,擬寫碑文,然而到了年邁多病時,教界竟無人前往照顧致意。我知道以後,為他多次付費洗腎,希望能盡棉薄之力,代佛陀來感謝他畢生以文字般若弘法利生的貢獻。

戈本捷居士曾參加佛教譯經工作,並且幫忙編纂《佛光大辭典》。在他晚年時,我接他們伉儷二人同來佛光精舍居住,頤養天年。一九九一年,戈居士往生,我當時剛好骨折開刀出院不久,特地坐著輪椅前往靈堂為他拈香。他的夫人周法安女士感動之餘,匍匐叩謝。戈夫人說她是皇族後裔,隻向天子、父母跪拜,這是她生平第一次向外人行此大禮,我聽了覺得真是愧不敢當,因為我隻是做佛陀的侍者,代為致意罷了。

張少齊居士早年來台時,曾創設健康書局,出版佛教書籍,後來又成立琉璃印經室,影印大藏經,他的琉璃精舍,經常都有諸山長老海會聚集,商討教事。《覺世旬刊》是他在一九五七年創辦的刊物,後來交由我接辦,至今已有四十餘年的曆史。張居士可說是台灣佛教文化的源頭耆宿,但到了晚年,卻門前冷落車馬稀。我向來十分感念他為佛教的種種辛勞,於是在美國為他找了一棟房舍以為安養之用。

我剛成立東方佛教學院時,曾聘請方倫居士為學生授課,但當他往生時,我卻為他張羅喪葬事宜;唐一玄居士也是那時的老師,後來他雖然到別處教書多年,我還是每個月定期將□錢送到他家。有些人問我:“他們已經離開佛光山多年了,為什麼你還一直如此予以厚待?”我覺得,他們除了教授佛子以外,著述也很豐富,我這樣做,無非是感戴他們為佛教作育英才及著書立說的貢獻,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在施恩於人,頂多是報恩感念而已。

年少時,每讀到《阿彌陀經》的回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心中不免生大慚愧,虔誠誦經的功德殊勝,固然不容置疑,但是我們濫廁僧倫,為什麼要將報恩濟苦的責任推給阿彌陀佛呢?故當下立誌效法阿彌陀佛慈悲喜舍的精神,在娑婆世間散播歡喜、自在,為大地眾生布施安穩、無畏。

太虛大師曾在文章中寫道:“……我母之母德罕鑄……”我覺得這句話用來形容我的外婆是最恰當不過了。她一生行善助人,念佛不斷,慈湣有加。在我的記憶裏,她每天都到佛堂幫忙服務,從來沒有說過別人一句不好。當我在台灣聽到她逝世的消息時,真是悲痛逾恒,然而關山遠隔,未能立即前往料理後事。盡管大家都說她的修行這麼好,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但我總覺得自己也必須略盡心意,所以後來在家鄉建了一座塔堂,安厝她的靈骨。

家師誌開上人生前對佛教盡心盡力,犧牲奉獻,對我更有親賜法乳、長養慧命的恩德,我除了立誓以此身心奉塵刹之外,更為他修葺墓塔,奉養他現在的家人,以期能報厚恩於萬一。

至於生養我的母親,我雖然不能經常隨侍在旁,但我購買房舍解決她的居住問題,請人照料她的日常起居,我在生活上讓她不虞匱乏,在精神上讓她安樂自在……她的一切需求,我都設法滿足,更重要的是,我廣度有情,視天下的眾生如父母,因此凡是她所到之處,普天下的信徒也都待她有如上賓。

雪煩、惠莊、合塵、真禪、圓湛等長老,過去與我有間接師生之緣,我不僅派人時予供養,數年前還親自接待他們到美國參觀。雖然自愧力有未逮,無法使其親炙彌陀,暢遊淨土,惟願盡己所能,先讓他們享受西方國家的文明設施。

四十年前,我還是一文不名的時候,承宜蘭雷音寺的妙專老尼師接納,讓我在那兒安住弘法;又蒙圓明寺的覺義老尼師提供安靜房舍給我專心寫作,讓我在那裏完成《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等書,使我得償文字度眾的宿願。後來他們相繼年老過世,我為其重修寺院,再塑金身,使法脈永存,以為報答。

對於弟子們,我固然極盡教養之責,當他們的父母壽誕,我也敦促常住準備禮品禮金,讓他們帶回祝賀,聊表心意。每年節慶法會,佛光山都循例替生者消災祈福,替亡者誦經超度。此外,更定期舉辦“親屬會”,接待徒眾的家人來山一遊,享受“諸上善人共聚一處”的樂趣,凡是年老體衰,未能前來者,我也命有關單位親自送禮慰問。我衷心希望借此微誠薄意,代替佛陀感謝這些“佛門親家”送兒女來山學佛修道,弘法度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