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就是惜(3 / 3)

從“惜言”再到“惜財”,語言固然沒有絕對的善惡,金錢的本身也無關好壞,所謂“善惡是法,法非善惡”,我覺得“惜財”之道,不在花用多少,而在明智簡擇對象、用途。所以,凡是用在佛法上的布施,我罄其所有;但對於沒有意義的花費,我一錢不舍。數年前,我在日本弘法,將一頓飯錢節省下來,買了兩本書帶回佛光山,放在圖書館裏供大家借閱,自覺樂趣無窮。許多人批評佛光山的建設粗製濫造,沒有精美的畫棟雕梁,其實我何嚐不想學習阿彌陀佛以七寶樓閣、八功德水來攝受大眾,但是為了愛惜十方檀那的淨財,我不得不因陋就簡。我不但愛惜佛教的淨財,更推己及人,經常告誡弟子們愛惜信徒的錢財,儲財於信徒,不可殺雞取卵,徒擾自他。

世間的財寶不一定要“擁有”很多,才算是富貴之人,隻要我們能心胸豁達,視萬物為一體,三千大千世界盡為我們所“享有”。過去我在大陸就讀佛學院時,從出坡、挑水、采樵中,不自覺地與山林河川結為良朋好友。後來在台灣開辟佛光山時,又從搬砂運石中,培養與大地泥土之間的深厚感情。在與大自然接觸中,我體會到天地萬物是休戚與共的生命體,所以在暴風雨來襲時,為了怕水土流失過多,我甘冒生命危險,率領弟子多人,以身為牆,阻擋如瀑流般的水勢;多年以來,我規定徒眾不能任意砍伐樹木,好讓穿梭在林野中的飛禽走獸,都能有果實充饑,有枝椏棲身;我不準弟子隨便攀折花草,以使蜂蝶爬蟲都能啜食甘美的雨露,享受芳香的蜜糖;在盛夏的傍晚,我經常在巡山之際澆灌花木,有些人嫌我太過老婆心切,我卻覺得花草樹木不會說話,所以我們更要易地而處,為它著想。我衷心希望無論是道場的住眾也好,來往的過客也罷,大家都能在蘢蔥的山色中,看到如來的清淨法身;在潺潺的溪聲裏,聆聽和雅的法音宣流。

經雲:睒子菩薩走路時,不敢腳力太重,怕踩痛了大地,這是多麼的愛惜大地;說話時,不敢大聲,怕驚醒了眾生,這是多麼的愛惜他人;任何時刻,不敢亂丟東西,怕汙染了山河,這是多麼的重視環保!左溪尊者非尋經典,不敢燃一燈;一襲僧衣,穿四十年,又是多麼的愛惜物力!清夜們心,對於古德的慈悲懿行,自愧尚且不逮,但是憐惜萬物的一份愛心,則能少分相應。行住坐臥,我總是盡量小心翼翼;每次開關門窗時,都將動作放得既輕且慢,當肢體碰到椅背桌腳時,我會憐惜地為它揉搓撫摸。由於“惜物”如護己身,因此,我用過的東西都特別“長壽”,即使壞了,也是縫縫補補又幾年。俯視腳下,一雙羅漢鞋一穿就是五年,雖說布麵縫了又縫,鞋底補了又補,我始終舍不得丟棄;信徒供養的長衫袈裟,不下數十年,我都一一轉送他人,看看眼前替換的那幾件,皆有破損補綴的痕跡,數年來伴著我四處弘法,功不可沒。侍者常說:“該訂製幾件新的吧!”撫拭衣襟,回憶往事,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我怎忍棄舊換新呢?

愛誠然是偉大的,但是如果沒有恒長的憐惜心,愛反而是自私,是一種占有,一種汙染,一種罪惡。中國人很有智慧,將“愛”、“惜”兩個字合成一個詞,於是愛就有了落實的方向,愛就有了無限的生命。所以,愛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要“惜情”;愛護才華橫溢的人,就要“惜才”;愛護彼此之間的緣分,就要“惜緣”;愛護飛逝的時光,就要“惜時”;愛護自身的力量,就要“惜力”;愛護尊重的言語,就要“惜言”;愛護寶貴的錢財,就要“惜財”;愛護與我們同體共生的萬物,就要“惜物”……甚至我們要愛護得來不易的福報,因此必須“惜福”;愛護十方大眾成就的生命,因此必須“惜命”……能懂得珍惜,才懂得愛!

(一九九五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