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將歉疚帶到棺材裏去(3 / 3)

企業巨子趙廷箴先生曾對我說:“我們會賺錢,但是我們不會做善事。”這句話在我腦海裏留下深刻的印象,信徒將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交給我們做善事,倘若有負所托,豈不愧對十方信施?因此我精進不懈地開拓佛教文教、慈善事業,我馬不停蹄地在世界各地弘揚佛法,希望將來“不致將對信眾的歉疚帶到棺材裏去”。

記得過去在叢林裏,老師同學們互相砥礪時,常說:“你要知道慚愧,你要知道苦惱。”因此念及愧對佛陀,便鞭策自己要盡力做好一個佛子;想到愧對師長,便勉勵自己要盡力光大宗門;思及愧對國家社會,便告訴自己要盡力福國利民;覺得愧對十方信施,便警惕自己要盡力裨益群生。曾子“一日三省吾身”,蘧瑗“年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但願我能勤行效法,則庶幾可以“不將歉疚帶到棺材裏去”。

文天祥曾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橫渠嚐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每念及此,不禁想到:身不饑寒,天未曾負我,學無長進,我何以對天?所以我的一生時時刻刻都是懷抱著感恩的心情來學習每一樣事情。反觀現代的年輕人多半心性脆弱,一點點的挫折打擊,便煩惱頻生,怨天尤人,在感歎之餘,我經常告訴他們:“你們有什麼資格煩惱怨恨?自從生到世間,你們對人間有什麼貢獻?想想食、衣、住、行,哪一樣不都是父母、師長、國家、社會成就你的。你不思報答,還在這裏煩惱怨恨,難道要將這些罪過延續,‘將歉疚繼續帶到棺材裏去’嗎?我們應該為生命留下曆史,為社會留下貢獻,為未來留下願心,為世界留下光明啊!”

雲居禪師的“十後悔”:“逢師不學去後悔,遇賢不交別後悔,事親不孝喪後悔,對主不忠退後悔,見義不為過後悔,見危不救陷後悔,有財不施失後悔,愛國不貞亡後悔,因果不信報後悔,佛道不修死後悔。”言簡意賅地說明一般人不能慎於開始,而在事後悔恨的情況,是多麼的令人懊惱!陸遊臨終時的《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不複親見國家統一的感傷,是多麼的令人哀痛!

曆史上,諸葛亮為匡複漢室,六出祁山,無奈群臣屢次質疑,造成無形的阻礙,及至他積勞成疾,於五丈原歸天,劉後主才後悔莫及,但因大勢已去,隻有“將愧疚帶到棺材裏去”。夫差寵愛西施,聽信太宰伯嚭的讒言,不僅無視伍子胥的獻策,反將之賜死,直到勾踐複國,才悔不當初,但為時已晚,隻有抱恨九泉,“將歉疚帶到棺材裏去”。

曆史上有許多帝王將相在上位時,不知為民謀福,隻知為私利而爭鬥,結果死後罵名留在人間,卻“將罪惡愧疚帶到棺材裏去”。世間有許多朱門富豪在有錢時,不知造福祉會,隻知為個己儲蓄,結果死後屍骨未寒,子孫們卻為爭奪財產而對簿公堂,這不也是“將悔恨歉疚帶到棺材裏去”嗎?

人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不然,我們生時如一張白紙,固然不帶來什麼,但如果死後“將歉疚帶到棺材裏去”,豈不遺憾終生!

所以,我們凡事應及時,當年壯力強時,應以體力報答人間;當腦力尚佳時,應以智慧貢獻人類;當富有錢財時,應以錢財補助窮困;當有一片誠心因緣時,應當以心香一瓣,將好因好緣的生命之光普遍十方。

(一九九七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