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張家往事(三)
第21章 張家往事(三)
東子心想:“看來是自己多慮了,什麼定婚信物……爸……他是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今天就把這傳家之物交給我了”。
這樣一想不由心中有一點難過,雖然記憶中的父親已經很模糊了,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從母親閃爍的口吻中得知他其實就在上海,在母親的述說下,心中未免對這個毫無家庭責任感的男人一直記恨。但今天看到父親這副行就將木的樣子,那恨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化為一種憐憫,畢竟是血濃於水……或者也是東子體內善良的天性使然吧……
張鶴鳴繼續說道:“這半塊玉佩對我們張家後人來說,不僅隻是一件傳家之物,每一代擁有它的張家後人,同時還承擔著張家先祖昔日所立下的一個盟誓”。
說到這裏張鶴鳴抬起頭望著東子,神情凝重的說道:“張姓之人,各朝各代名人輩出,我就不一一數說了。我要告訴你的是在我們祖上曾有一位奇人。這位先祖就是當年在鶴鳴山開壇創教的天師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又被人稱為五鬥米天師道教創始人張天師”。
東子聽到張道陵這名字感到驚奇:“這張天師是那僅存於傳說中的人物,據傳此人在一百二十三歲高齡那年得道升天,但……怎麼又會是我們祖先了”?
張鶴鳴說道:“這張道陵確是我們先祖無疑,當年我匆匆離開湖南的時候,你還太小,尚未來得及和你說起這些,我也是你爺爺當年傳這玉佩時才知道”。
“想不到我們祖上既然還有如此神仙般的人物”東子聽了直咂舌。
張鶴鳴說道:“根據張家世代相傳之說,當年張家先祖羽化升天之前,為後人留下“斬邪雌雄雙劍”與丹經道書。天師後人可以憑此雙劍為信物,繼那張家天師之位。隻可惜……滄海桑田,這其後改朝換代不知幾許,亂世戰火紛紛不絕……張氏先祖在這亂世中輾轉流離,當年先祖天師所傳之物也在這世間逐一遺失了……”。
張鶴鳴說到這裏,臉上表情頗為惋惜,歎了口氣:“這半塊鳳佩是我們張家一位祖輩,在某朝亂世之時受一人所贈。根據你爺爺當年傳這玉佩時所說,這中間還含著另一件蹊巧的事。
東子看著坐在床榻的父親,手握半塊玉佩;又一件什麼希奇古怪的事?
隻聽父親說道;那是在明朝崇禎末年,當年明皇帝雖然勤勉治國,但無奈家國氣數已盡,朝中奸妄當道,崇禎雖有治國之心,卻無辯賢之能,在這種情勢下,國家運勢已非一人之力所能挽轉的了了。明末時期天災人禍,各地戰亂紛紛不斷。當年張家人丁凋零,天師血脈一係隻餘一人,這個人名字就叫張三。張三雖然自小體弱多病,卻也是一個飽讀詩書的人,隻可惜生逢亂世,沒這書生用武之地。
當時全國四方流寇作亂,又加上北方大旱,張三窮困潦倒四處飄零。話說這天張三拖著患病之軀,隻身一人走到了河南開封城外。天不作美,天空中突然下起了漫天大雪,張三本就患病,又加上饑寒交迫難耐,最後終於支撐不住,倒在了蒼茫天地之中,逐漸於心灰意冷中失去了求生的念頭。眼看著滿天大雪紛飛,周圍一片荒寂肅然之色,張三又冷又餓慢慢失去了意識。
也是先祖顯靈,沒讓這張家血脈就此斷了。剛好有一個人打此路過,救下了奄奄一息的張三。
那人自稱姓李,就居住在城外山林一處隱蔽所在,張三被此人帶往住處調養了一個多月,身體逐漸恢複。
張三雖是一介書生,但自小飽讀四書五經,也懂知恩必報。心知若不是這人,此刻屍首早被城外野獸啃得隻剩骨架了。於是這天,張三攔住正欲出門的李姓之人說道:“要不是李大哥,我張三此刻早已暴屍荒野,張家血脈到我這裏也就此斷了。我雖一介書生,也是一個知恩必報之人,今番受李大哥這再生之德,張三實在無以為報。肯請恩人留下名來,如日後張某有出頭之時,也能找尋得恩公音信,報得了這救命之恩”。
那李姓聽了哈哈一笑,卻也不做推辭:“在下李鴻,確有一事相求,還望先生答允”。
張三說道:“恩公盡管開口,縱叫張三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辭”。
李鴻見張三答應了,便說出一番話來;原來這人極擅問卦占卜,不久前用周易之數推出李姓日後將遭遇一場劫數。而化解此劫之人先祖,將於某時出現在某地。於是李姓之人順應卦像所引,來到了這開封城外,於冥冥天定中救了張三一命。
張三聽了李鴻此言,心中大奇:“既是如此,張某更當義不容辭。倘若沒恩公這問卦占卜奇術,張三早命喪荒野。張家血脈也就此斷了,何來後人之說。既然恩公李族日後有事,張家後人定當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