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底,國記傑克·貝爾登深入華區,對我國革業進行了一廣泛的調查和了,寫出了《中國震撼界》一書。該書與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史沫萊的《偉大的》、韓丁的《翻身》一起稱作外國人界介紹中國革的好圖書。
1947年的春節,貝爾登坐著燒木炭的日本卡車過邯鄲,趕往晉冀魯豫軍區總部所在地武冶陶村。他在上偶遇了一邯鄲姑娘琪,進行了訪。這姑娘會說英語,愛讀,卻鄙視方的浪漫愛,卻為追尋自己的戀人奔哈爾濱。2021年的春天,我也身處邯鄲去往武的上,恰好讀到這個故,為這段所感動,便從書中整理出來。
時間溯到74年前,時抗日戰爭的硝煙剛剛散去不到兩年,國民黨便集結70餘萬部隊區進攻。國記貝爾登靠的產黨人士和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人員的幫助,進入華區。
貝爾登在邯鄲住了一宿,二天一大早乘坐卡車離開這裏。在他眼裏,邯鄲是一個鐵線上的鎮,又是的糧食和太行山區土產的集散中心,城市有一定規模,因而有一些生服務設施,這愛幹淨的國記到中國後終於有機會洗澡了。
與貝爾登同乘一車的是邯鄲的姑娘,名叫琪。的八軍製服就像麻袋似的套在身上。學過英語,說得還不錯。他們的卡車快駛出了,進入太行山麓,開始嘎嘎作響地爬坡,車後麵拖著燒木炭產生的青煙。
這一帶傍山梯田裏種的冬小麥露出了冰冷的地麵。石子鋪的,有時籠罩在峭壁的陰影裏。一堆堆殘雪濕漉漉的,產生一股寒氣。是人們一見到生機勃勃的翠綠麥苗,寒氣不覺為之一消。
一上他們遇到一隊隊滿載山貨下去的騾車。在山間隧會車,減緩了他們的行車度,也給些趕的老鄉帶來麻煩。牲口聽到卡車轟鳴的馬達聲,一驚就亂了套。有一,他們的卡車與一輛迎麵而來的騾車會,雙方的輪子勾住了。卡車司機不顧琪的勸說,還一味往前開,結把人家的騾車弄翻了,騾子也拖倒在地上。琪和同車的人尖銳地批評司機,說他這樣不對,會使八軍脫離群眾。
他們的車子開進武,因為馬力不足,前麵的坡爬不上去,他們換乘了一輛吉普車。在車上,琪這國記貝爾登談起了自己的不凡經曆。
琪的父親是邯鄲的一個地主。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變,侵華戰爭全麵爆發。一年才15歲,在念中學。不願在日本人統下讀書,而當時國民黨的育部長號召所有大中學生撤退到黃河以,裏可以免費上學。於是到老家邯鄲,帶著弟弟妹妹逃離日占區。在華中地區浪了好幾個月,盡國民黨育部長許下諾言,發現沒有錢還是上不了學。後來乘船離開漢口前往慶,逆長江而上,全長960餘裏。船上擠滿了傷兵和難民,也有一些逃難的富人,有琪一個人不嫌肮髒而主動照顧船上的傷兵。有幾個記對這種行為大家讚許,給了推薦,才進入國立聯合大學(抗日戰爭時,由遷的京大學、華大學、開大學組合而成。)
琪認為,國立聯合大學是個“貴族”學校,在裏為有錢的少爺小姐不起,難找到朋友。學校裏缺少自由空氣,三青團務到誰讀進步書報,掄起棍棒手槍就人,對非氣憤。聽到關於產黨、八軍總部所在地延的況,十分往,便於1941年投奔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