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阮清拿手撫摸著這200多本散發著墨香的《莽山蛇譜》,欣喜不已。這些書除了有一部分會被收藏起來之外,另外那些都會被張阮清拿去,捐給一些學校的圖書館,或是送給自己的朋友。
一行人出了印刷廠,再次穿過已經被改造成小花園的操場,來到了原本的校舍樓前。而此時在這個樓前已經掛上了一個牌子,上麵寫的字是:
華夏中醫文明研究中心。
這就是張阮清跟段國瑞等老中醫們這段時間搗鼓出來的成果。
其實華夏古代流傳下來的醫書以及中醫典籍非常多,但問題是有不少東西都是那些醫生寫下來自娛自樂或者是用來傳家的,根本沒有刊印多少。
而偏偏紙張這種東西是最經不住時間的考驗的,所以有很多的古代印書瀕臨損毀,而醫書上的那些知識也瀕臨失傳。
張阮清他們在探討華夏的中醫發展的前途問題的時候,有人就提到了這一點。
於是張阮清就萌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成立一個機構,把華夏的這些古代醫書,乃至現代的中醫名醫的著作給收集起來集中保護。
這些書籍會被保存到數據庫中,並被刊印出來,供後人隨時調閱和研究。
而且他們這個機構也會組織一些中醫專家,對於這些古代醫書上麵的內容進行研究,去掉其中謬誤的地方,把裏麵的精華和有用的部分提取出來,刊印成書,使這些書籍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
這又是一個不小的工程,當然,難點依然是錢。不過這點錢對張阮清來說是毛毛雨了。
於是張阮清就掏錢買下了這個廢棄的小學,又花了上千萬重新裝修,還買下了一個印刷廠。
而走進了建築之內,眾人也發現裏麵別有洞天。這建築的三樓 ,左邊是數據中心,裏麵裝著數台大型的服務器,可以把這些影印的中醫典籍,以及華夏中醫文明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儲存在裏麵,而三樓的右邊,這是一個大型的圖書館,裏麵可以找到華夏各種中醫醫書的影印版本。
華夏中醫文明研究中心的一樓,這裏是會議室和數個風格迥異的辦公室。這些辦公室就是那些老中醫們可以在裏麵研究醫術的地方。
而研究中心的一樓,這裏有食堂,咖啡廳和茶館。食堂負責這裏所有員工以及訪客的餐飲服務。
當然你還可以叫上一杯咖啡或者一壺清茶,坐在一樓的茶樓或者是咖啡廳裏,甚至是坐在外麵的花園裏的木頭椅子上,一邊品茶一邊讀書。
另外在一樓這裏還有十多間客房,方便來此進行研究的醫生們短時間住在這裏。
可以說這裏是一個功能非常齊全的,集餐飲,住宿,休閑以及研究為一體的多功能的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叫秦霜,她是秦耕讀的女兒,原先在京都市大學的圖書館工作,具有豐富的圖書館管理經驗,隻是在那裏受小人排擠不得誌,於是被張阮清招攬,成為了這裏的負責人。
張阮清並不打算把這裏搞成什麼權威機構之類的東西,而隻是想提供一個場所,給這些中醫們提供一個便利的研究條件,這隻是一個自發組成的民間研究機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