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了呂建軍的講述,張阮清的心裏非常舒暢。這樣一個結果非常令他滿意。
畢竟那幫陰陽師們手段非常詭異,不怕賊偷還怕賊惦記呢。張阮清主要是怕自己身邊的人受到那幫陰陽師的傷害。
兩人端起酒杯碰了一下,呂建軍這才說道:
“張醫生,不知你對通過腦外科手術戒毒有沒有什麼研究。”
張阮清被他這麼一說也愣住了。通過腦神經的外科手術來治療某種疾病,屬於腦神經外科手術。腦神經外科手術的起源得追溯到上世紀的30年代。
當時,葡萄牙精神病學家和神經外科醫師合作,施行雙側前額葉腦白質切除手術,開創了精神外科學。這種手術可以令躁狂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變得溫順,衝動攻擊行為明顯減少,在北美和歐洲醫學界風靡一時,它的發明者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物與醫學獎。
然而隨著接受這種手術的病例增多、隨訪時間的加長,醫生們發現此項手術會給部分病人帶來“矯枉過正”的效果——使躁狂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變得過於安靜,出現感情淡漠甚至對外界的刺激沒有反應,也可能給部分患者遺留下不可逆的器質性精神障礙,如記憶力、智能下降和人格缺陷等。
因此,上世紀五十年代後,醫學界基本上已經停止應用雙側前額葉腦白質切除手術治療精神分裂症病人。
後來上世紀80年代,俄國的科學家發現,長期吸毒的人,在他們的大腦之中會出現一小部分病變的區域。我們是科學家的猜測,這個區域很有可能跟毒品的成癮性有關。
因此他們就嚐試切除這一部分的病變腦組織。結果他們驚奇的發現,有不少的患者在切除這部分腦組織之後,竟然神奇的戒除了毒癮。
於是一時間,這種通過腦神經外科手術戒毒的方式開始在歐美各國風靡起來。據統計,通過這種手術戒毒的成功率高達70%。
就連當年華夏也實施過600多例這樣的手術,不過後來被叫停了。這是因為這種手術的風險甚至大於腦腫瘤切除手術的風險。
無論是戒毒手術和腦腫瘤切除術,都存在發生顱內出血的風險。而前者比後者還要複雜的原因在於,前者是功能神經外科手術,不像腦腫瘤患者,吸毒成癮的患者腦內沒有器質性病變。
手術過程中是否能夠精確地定位需要損毀的點,而又避免對大腦的器質造成損害,對手術的效果、術後是否有後遺症都是相當關鍵的。
而且人腦中有一個部位叫獎賞神經,當一個人做了一件事情感覺非常愉快的話,會在神經係統裏麵形成一種反射,再次看到、想到這件事物就會產生興奮的感覺。
而大多數毒癮的感染者都是在這獎賞神經的部位出現問題。而一旦切除這裏,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獎賞神經並非隻對毒品敏感,它‘掌控’的記憶不僅僅局限於對毒品帶來的快感。所以戒毒手術萬一處理不好,患者會變得對什麼事物都不感興趣,對什麼都沒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