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市城南區福利院是一所規模不小的兒童福利院。這個福利院裏麵有400多名無家可歸的孤兒。其中有一多半還是身體有殘疾的孤兒。
雖然國家每年都加大對於福利事業的投入,而且還有社會上的義工組織和慈善組織不斷的為福利院提供幫助,不過福利院的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
沒有辦法,現在物價非常高,尤其是這些少年兒童讀書的成本也越來越高。
盡管福利院裏的孩子們學習都非常努力,可是在教育資源方麵他們比起那些正常人家的孩子還是欠缺很多。這導致他們在升學考試中根本沒有什麼競爭力。
很多孩子初中畢業之後隻能進入中專技校,然後早早的進入社會開始工作。而現在這個社會,沒個文憑是很難找到好工作的。
城南區福利院的李院長是一個40來歲的中年婦女,不過她整個人看起來就像50多歲的人,精神狀態非常不好。
原因無他,為了福利院的孩子們,李院長每天殫精竭慮,到處找錢,尋求資助,而孤兒院裏的每一分錢,她都要精打細算。
不過最近兩年,福利院的日子好過了一些。主要的原因就是福利院得到了大批的捐款。
其中有一筆來自張阮清,他每年向城南區福利院捐款1000萬。另外馬胖子現在每年也向福利院捐款100萬。
有了這筆錢,福利院的支出用度就寬裕了很多。而且張阮清還給李院長提出了一個建議,用這筆錢其中的一部分,雇用一些老師在課餘時間來給孩子們補習功課。
這個舉措實施了快兩年,效果非常顯著,福利院裏的孩子們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至少不比其他孩子要差。
這就意味著這些孩子們有更好的升學機會,未來可以選擇的道路也就更寬了。
張阮清和馬胖子之所以要捐款,是因為他們也是從這裏走出去的。他們知道福利院有多麼不容易,也知道福利院的孩子們有多麼不容易。
另外在最近的一年,福利院裏幾乎每一名四肢殘疾的孩子都裝上了新生牌智能假肢,這個福利院也是新生殘疾人康複基金幫扶的重點單位。
對李院長來說,這件事情的意義甚至比直接捐款還要重大。那些殘疾孩子們有機會跟健全的孩子一樣生活,而且他們有了自理能力,福利院也解放了大批照顧這些孩子們的人手。
以前也有從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後來回來給福利院捐款,隻不過那些人的捐款,都沒有張阮清這麼大手筆,而且也不是像張阮清和馬胖子這樣每年都捐款。
這一次,張阮清再一次回到了福利院,跟李院長談起了他的計劃。對於這個中醫人才的培養計劃,李院長也非常支持。
就算這些孩子們不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中醫,但起碼了解一些中醫的基礎知識,哪怕是學會一些推拿按摩的手法,以後也多一門吃飯的技能。
很快福利院就組織了一些活動,首先就是義診,由張阮清組織手下的這些中醫們來給孩子們免費檢查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