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感傷西行之回到動物去 第三十七章不二法門7(1 / 1)

第二卷 感傷西行之回到動物去 第三十七章不二法門7

“可是藝術到底能夠有多大的作用,彌補作家傷殘的心靈和巨大的創傷呢?藝術說到底不能代替生活呀!所以作家的人生就注定是痛苦的一生。我當然敬佩那些既是文學家又是政治家的偉人。辛棄疾的豪放和痛苦,陸遊的雄懷和沉痛,杜甫的壯誌和頓挫,在他們的人生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蘇軾被貶後的不平,以及痛苦的超越,李白曲折的人生與蕭灑的風神,使他們把自己的才華凝聚到了藝術之中。古人有煉句鍛字之功,今人有實驗寫實之斧,都暗示著作家的努力與艱辛,他們為藝術而甘於寂寞,甘於被人忘記,隻有這樣的精神才能造就偉大的藝術。

“走在寺院清幽的林蔭道上,鬆樹筆直,晚風習習,可是我的心靈是多麼地痛苦啊!痛苦是來自珠穆浪瑪峰的源流,彙集成大江大河,掀起我無邊的回憶和反思。父母的艱難,家庭的悲慘,高中休學後秋日夕陽下農田裏不停地收割莊稼,春日裏黃風肆虐,冬天裏不盡的嚴寒,與父親同甘共苦,西部的流浪,無數個日日夜夜,清清楚楚地浮現在我腦海裏,我怎麼會忘記氏族長的欺侮,鄉人的冷淡,親人的無助,小雞的失蹤,妹妹被嚴寒凍傷的手,被拍賣的工廠,高粱杆的刀葉,小河的嗚咽,奶奶的呻吟,一切的一切,都刻骨地銘記在我的心上,直至永遠。憶苦思今,一方麵使我有些許的滿足,但想到自己還沒有做成一件事,又不禁有點傷心,愁腸百轉。男兒有淚不輕彈,這自卑的臉麵如何迎對眾人的眼光,訴不盡我心底的苦悶,流不盡我卑微屈辱的眼淚。

“古代為什麼會產生佛教,為什麼會創立道教,西方的基督教,歐洲的伊斯蘭教,細細思來還不是為了消解和超越人生的痛苦嗎?他們的產生有著深厚的土壤。作家可以在藝術中找到一方樂土,而芸芸眾生呢?隻能在宗教中尋找安寧。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也是一種宗教。亞裏士多德的悲劇淨化說,弗洛伊德的藝術替代論,浪漫主義的表現論,瑞恰慈的平衡衝動說,何嚐不是為了消解人生的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