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投資要把握好進與退的分寸
要想在風雲多變的商場上立於不敗之地,關鍵在於把握好投資的分寸。何時該勇往直前、甩出你的大手筆,何時該痛下決心、斷然收手,火候往往在分寸之間。把握好了這種分寸,商海進退也就可以遊刃有餘了。
趁機買低要堅決迅速
買東西誰都想價格低些再低些,可如果整個市場一片低迷,人參吆喝成蘿卜價,這時的人參你還敢不敢買?做生意跟做其他事一樣,人們喜歡隨大流,隻有學會獨立思考,才有可能清醒:人參再便宜也是參,這時候敢出手準能獲大利。
華人首富李嘉誠在把握進退分寸這樣的投資細節方麵做得非常位。李嘉誠曾說過:“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事實上,當別人把事情看得很壞時,他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不會被一時世局之變所迷惑。
20世紀70年代,香港爆發大股災,地產業也被拉下水。深諳香港經濟興衰規律的李嘉誠認定,低潮過後,肯定又是新一輪高潮。因此,股市地產低潮,正是大展宏圖的有利時機。
拓展就需要資金。於是,李嘉誠就想到發行新股集資。1974年,長實發行1700萬股新股票,用以購買“都市地產投資有限公司”50%的股權。實際上,是換取其勵精大廈和環球大廈。兩幢商業大廈,租金收入每年達800萬~900萬港元。
由於地產低潮,都市地產發生財政危機。李嘉誠正是抓住這個有時機,逆市而動,從而實現了低成本擴張。
1974年5月,長實與實力信譽卓著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怡東財務有限公司。李嘉誠任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為長實引進外資和拓展海外業務開了一扇門。
1974年到1975年間,李嘉誠兩次發行新股集資約1.8億港元。另外,李嘉誠在個人持有的長實股份中,撥出2000萬股售予獲多利公司,套取6800萬港元現金。
這樣,李嘉誠積聚了充裕的現金,使他得以在地產低潮、地價偏低時,大量購入地盤。
李嘉誠的預見果然沒有錯,到了1976年,香港地產市場時來運轉。
人們這才驚奇地發現,在整個地產界沉睡的時候,李嘉誠一刻也沒有懈怠,他那個小小的地產公司已經壯大成一個地產王國。1972年,長實上市時,擁有物業為3.25萬平方米,而經過低潮期大量的購地建樓,到複蘇1976年,長實的物業和地盤麵積迅速增至59萬平方米。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緊接著長實再發行新股5500萬股,集資1.1億港元,繼續大舉擴充物業和地盤麵積。1977年,長實的物業和地盤麵積一下子躍至94.8萬平方米。
曾幾何時,被視為癡人說夢、天方夜譚般“趕超置地”(置地當時香港最大的地產公司)的目標,由遙不可及變成近在咫尺,伸手可觸。李嘉誠在地產業界的眼光和氣魄及其驚人的業績,開始顯示出他“超人”風範。
我們來分析一下李嘉誠在這個故事裏的精明之處,他熟悉市場興衰規律,從衰退中看到希望,抓住契機,具體來說就是他首先在地產低潮中看到了地產的新高潮一定會到來,因此,他充分利用低潮的有利因素,人棄我取,大力拓展。
我們都知道,李嘉誠是靠地產從一個小商人成為大富豪的,而趁低買進正是他實現超速擴張“綠色通道”,這使他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在別人為地產界的低迷而搖頭歎息時,造就了一個令人歎為觀止傳奇。
認識到商機在前、該大膽出手時,哪怕條件不是很成熟也應想盡法、創造條件把商機握於掌心。進與退的分寸的把握固然是在細微處,但進與退的行動更需要拿出超人的膽略和氣魄。
對想要得到的投資目標下足細功夫
做生意雖不求誌在必得,但對於如果拿到手就能極大推動自身發展的投資目標,也是沾個邊就走,那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李嘉誠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會下大力氣,不過他下力氣的方式是和風細雨,促使事情水到渠成地向自己想要的結果一步步地邁進。一“細”字,體現了李氏功夫的特點。
和黃集團是由和記洋行和黃埔船塢兩大部分組成。和黃不僅是當時香港第二大洋行,又是香港十大財團所控製的最大上市公司。和記洋行於1860年成立,黃埔船塢則可追溯到1843年。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壯大,和記黃埔已變成資產雄厚、規模龐大的商業巨無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