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和記黃埔在1973年受到了股市大災和世界性石油危機以及香港地產大滑坡的嚴重影響,加上和黃主人祈德尊家族經營不善,陷了財政泥潭,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
因此,兩年後,彙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解救,條件是和記出讓33.65%的股權。彙豐便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黃埔公司也由此脫離和記集團。1977年9月,和記又一次與黃埔合並,定名後為“和記黃埔(集團)有限公司”。就在這時彙豐表示,等和黃經濟轉好,將會出讓大部分股份。
李嘉誠一直密切關注和黃的發展。與九龍倉一樣,他通過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確定這是一家極具發展潛力隻是目前經營不善的集團公司。
另外,李嘉誠也發覺彙豐要出讓和黃股份。因為彙豐不想作為香港金融至尊而背“銀行操作企業”的壞名聲。這一點對李嘉誠來說極為有利。
行動前密切關注,縝密研究是其細功夫的體現之一。
事實上,李嘉誠知道彙豐一直在等待適當機會和合適人選出售和黃股權。在1978年的九龍倉大戰中,當彙豐總裁沈弼出麵規勸李嘉誠時,李嘉誠果斷地放棄了九龍倉控製權的爭奪,借以與彙豐增進友誼,為下一步收購和黃埋下伏筆。這不能不說李嘉誠考慮問題的長遠和縝密。
欲取先予,先賣順水人情是其細功夫的體現之二。
之後,李嘉誠又頻頻與沈弼接觸,二人交情日深。李嘉誠又進一步知道彙豐急需擴大自己的實力,增強儲備資金,也就是說,彙豐有可能急於拋出和黃股。彙豐出售和黃股權,不是單純地賣出股票套利,而很希望和黃得遇明主,重振昔日雄風。就在一段交往中沈弼發現了李嘉誠的精明能幹、誠實從商的作風及其如日中天的業績,這就不能不說緣分和運氣了。沈弼慧眼識珠,認定李嘉誠堪托大任,可以重振和黃。
所以,雖然當時對彙豐的和黃股垂涎者甚眾,但沈弼及彙豐根本沒有考慮讓別人參與競爭。
傾力結交,建立人脈是其細功夫的體現之三。
這樣,彙豐銀行於1979年9月以每股7.1港元的價格,將其手持有占22.4%9000萬和黃普通股售予長江實業。
彙豐讓售李嘉誠的和黃普通股價格隻有市價的一半,並且同意李嘉誠暫付20%的現金,對李嘉誠是優惠之極。這就是彙豐對李嘉誠的真誠回報。
緊接著,李嘉誠集中火力乘勝追擊,繼續在股市大量吸納和黃股票。經過一年的全麵吸納,198011月,李嘉誠成功地擁有39.6%的和記黃埔股權,控股權這時已十分牢固。
1981年初,李嘉誠正式成為香港第一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人大班,同時被選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這時和黃集團也成為長江集團的旗下子公司。
在當時,長江實業實際資產是6.93億港元,而和記黃埔的市價總值是62億港元。李嘉誠以小博大,以弱勝強,成功控製巨型集團,難怪外界一致稱之為“蛇吞大象”。
盡管這次收購匪夷所思,難以置信,然而這又是不爭的現實。難怪,李嘉誠被冠以“超人”之譽。
李嘉誠收購和黃,心術之精,讓人歎為觀止。
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收購成功後,並沒有像許多新進老板一樣,進行一鍋端式的人事改組與拆骨式的資產調整。他盡可能挽留被收購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照顧小股東利益。股權重組等大事,必征得股東議通過。
如果收購未遂,李嘉誠從不以所持股權為“要挾”,逼迫對方以價贖購,以作為退出收購的條件。唯其如此,李嘉誠的形象才有口皆碑,別人從來不用擔心他會惡意收購。
生意做到這個份上,李嘉誠就像掌握了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種功夫--“淩波微步”,舉手投足順勢而行又毫不費力,自然可以形隨意動,所以雖“微步”,是周旋於足尖毫厘間的細功夫,但確實已臻武學的至高境界。
李嘉誠就是一位靠細功夫成名立腕的大師級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