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生意場上要學會做個局外
置身事外、坐山觀虎鬥,這是一種更高明的經營策略。局外人往往對局內的事情看得更清楚,所以做出的決策也更正確。
把摸石頭過河的任務交給別人
生意場上能做到快人一步,速戰速決誠然更好,但這其中要冒著巨大的風險。對比來說,以靜製動倒不失為規避風險的良策。在一些前景不明朗的領域,由其他人去探路,把“摸石頭過河”的任務交給別人,自己盡管遲人一步,但是由於少走了彎路,仍然有可能後來者居上。
李嘉誠無疑是海外投資金額最大的一位香港華人富豪,但對國內投資卻明顯遲人一步。與此同時,香港不少財團已在中國內地轟轟烈烈幹起來,並取得了驕人業績。李嘉誠先輸一輪,不甘再落後。從1992起,他把港外投資軸心放到內地市場。正是在這一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經濟特區,掀起改革開放的巨浪。中國內地被世界經濟界看成全球最具潛力的投資市場。李嘉誠盡管是行動遲人一步,但決策已定,就義無反顧。對於富有闖勁、敢於冒險的人來說,先行一步,占得先機,往往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可是也需要冒巨大的風險。李嘉誠更習慣於後發製人。
李嘉誠性格老成持重,他的座右銘就“穩健中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遲人一步當然也可能喪失先機。但是遲人一步可以將形勢看得更清,少走彎路,鼓足後勁,可以更快地迎頭趕上。縱觀李嘉誠平生的商業活動,可以看出,李嘉誠一貫以穩健為重。在這大風格之下,在創業階段,李嘉誠多一些闖勁,也敢冒一些險。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他更注重於守成,因此趨於保守。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崛起的華人財團中,李嘉誠不是率先國化的,但他在加拿大一地的投資,沒有一個華人巨富可與他論伯仲。
李嘉誠在中國內地的投資,亦是如此。
李嘉誠的這種生意之道可謂,“眼快”之後“遲行”。
其實,穩健是一種見事之明的體現,是在對事情的走向還沒有一結論性的判斷之前采取的守勢,是規避可見風險的高招。
特別是在進入一個陌生或新的領域時更“謹慎”和“穩健”,抱著一種試探的心理,逐步深入,所以“慎重初戰”,對於第一次,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李嘉誠進入房地產的時候,房地產還不是大熱門,但也絕非冷門。
房地產已經成行成市,個中好手在其中創出了許多新意。比如祖籍廣東番禺的霍英東於1954年首創賣樓花的銷售高招。所謂賣樓花,就是反原來地產商整幢售房或據以出租的做法,在樓宇尚未興建之前,就將其分層分單位(單元)預售,得到預付款就動工興建。
賣家用買家的錢建樓,地產商還可將地皮和未完成的物業拿到銀行按揭(抵押貸款),可謂是一箭雙雕。
銀行的按揭製日益完善。用戶隻要付得起樓價10%或20%的首期,就可以把所買的樓宇向銀行按揭。銀行接受該樓宇作抵押,將樓價餘下的未付部分付給地產商,然後,收取買樓宇者在未來若幹年內按月向該銀行付還貸款的本息。無疑,銀行承擔了主要風險。
李嘉誠麵對地產界的主流新風潮,作為一個新進者,他冷靜地研究了樓花和按揭。
李嘉誠得出結論,地產商的利益與銀行休戚相關,地產業的盛衰直接影響銀行。正所謂唇亡齒寒,一損俱損。因此,過多地依賴銀行,未必就是好事。
根據高利潤與高風險同在的簡單道理,李嘉誠製訂了自己的方略。
一是資金再緊,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樓花以加速建房進度。二是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三是不牟暴利,物業隻租不售。總的原則是謹慎入市,穩健發展。
1961年6月,廖創興銀行擠提風潮證實了李嘉誠穩健策略的正確。
瘳創興銀行由潮籍銀行家廖寶珊創建。廖寶珊同時“西環地產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