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祿貞隻有不斷向上奏報:“我愈平和,彼愈急進,我愈謹慎,彼愈放肆,目前雖經百端維持,暫免於事,然病根漸深,則發而愈烈。”
而日本方麵卻以此威脅清朝政府,要求對吳祿貞“嚴加戒觴”,朝廷更對他不放心了,一道道諭旨嚴令他“妥為應付,力求穩慎,勿得少涉大意,以防叵測”。
更有甚者,陳昭常發現吳祿貞掩護了許多革命誌士在延吉進進出出,深恐不安,特意報告清政府,說他有革命嫌疑,要在延吉密謀造反……這可是殺頭之罪!
可是,滿清王朝顧不上處理他,因為朝廷也正亂著。光緒、慈禧過世後,皇位由溥儀繼承,改年號為宣統,三歲娃娃能幹什麼?都是由他父親執政。這個監國的攝政王就是光緒的親弟弟載灃,他的頭號敵人不是遠在邊疆的吳祿貞,而是埋在他身邊的定時炸彈袁世凱。
戊戍變法時,就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讓年輕的皇帝終身軟禁,不幸早喪。而袁世凱卻得到西太後的賞識,掌握了朝廷最有實力的北洋軍武裝力量,還成為軍機大臣與外務部首相。攝政王上台後視為眼中釘,將他免職交法部治罪的諭旨都寫好了,卻遭到慶親王等皇親的反對,連張之洞也以“現今剛遭國喪,不宜殺戮舊臣”為理由阻攔,再加上外國公使紛紛保袁世凱,載灃隻好將他趕出朝廷“開缺回籍養屙”。
但是,袁世凱回老家勢力依然很大,因為北洋軍經過他多年培植,從士兵到將領都是他的心腹,他依然暗中操縱部隊。為了接管他的軍權,必須要找一批懂軍事有文化的將領到北洋軍中當軍官,吳祿貞是其中的佼佼者,還是張中堂的得意門生,他死了還有肅親王罩著他,一時還不能辦他的罪。
但是,中日已經簽定條款,間島已經確定為中國領土,朝廷上下一致認為:延吉已安,何用重兵?於是對吳祿貞加強邊防的要求大不以為然,既擔心軍事加重惹怒日本人,也擔心吳祿貞手握重兵犯上作亂。
這時,吳祿貞又上奏要求擴建新軍,朝廷便以經費緊張為借口,打算撤消延吉邊務公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吳祿貞知道自己被罷免的日子不遠了。陳昭常派人到吳祿貞那裏當眼線,沒想到自己身邊的翻譯官廖仲凱卻是吳祿貞的同誌。
“督辦,你真的要走?”柏文蔚聲音顫抖著,露出十分不舍。
“不是我要走,而是要我走……”
“丟下我們怎麼辦?”
“建設延吉、保衛延吉、養精蓄銳、指日反清!”
“就我在這裏?”
“不是還有周維禎在琿春呼應你嗎?”
“你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