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橡膠大王李光前:成功一半靠勤勞及健身,一半靠幸運
創業鐵律:
有人問華人實業家李光前成功的秘訣。他說,成功一半靠勤勞及健身,一半靠幸運(就是機會)。
創業故事:
1967年6月2日,獅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氣氛中,傾城出動為一位老人送行。新加坡共和國總理李光耀也在唁電中深表哀痛和惋惜。這位老人就是聲名遠揚的華人實業家、慈善家、華人社團領袖李光前先生。這位一生熱心於文化教育事業的橡膠大王的逝世,不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損失,也是新加坡華人社會的一大損失。
李光前先生,又名玉昆,1893年10月18日出生於中國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8歲喪母,生活清苦,但堅持讀私塾,邊放牛邊讀書。父親李國專在鄉下曾任鄉裏塾師,因為收入微薄,而赴廈門經營裁縫業,後又改行理發,之後又開小客棧於廈門市區。因生意蕭條,被逼歇業,於1903年離鄉背井,出洋到新加坡謀生。
到了新加坡後,李國專重操裁縫業,而李光前則在養正學校念英文,周末則在崇正學堂,攻讀華文。清政府在1908年派了一位稱汪視學的官員,前去新加坡和荷屬東印度,招考華僑子弟。李光前就在這種情況下,跟另外40多位華人少年被選中,赴南京暨南學堂求學。兩年後,光前在中甲班畢業,成績優異,被評為全班第一名。
1912年李光前返新加坡後,曾先後在母校道南學堂與崇正學校教鞭,當起教書先生來。少年李光前的誌向是要當一名工程師,為實現這一理想,在執教鞭一段時期後,於1912年考入新加坡英國殖民地政府測量局主辦的測量學校,開始半工半讀。他還同時修讀美國大學的函授土木工程課程。
1914年修完三年測繪課程畢業後,恰巧當時新加坡聞人莊希泉與陳楚楠合夥開辦一間專營中國貨的公司,年僅21歲的李光前被莊希泉看中,聘去任職。
1916年,愛國華僑陳嘉庚為了擴展其橡膠事業,叩開歐美市場的大門,需一名精通中、英文並有相當實際經驗的人才,莊希泉等人推薦了李光前。
李光前來到陳嘉庚的謙益公司,負責處理中、英文函件及對外聯絡工作,這一次“跳槽”成為李光前商業生涯中的重要轉機,從此他開始在商界嶄露頭角。因為辦事幹練精明、業務熟練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榮升為謙益公司橡膠貿易部經理,甚得陳嘉庚器重。
後來,李光前與陳家庚長女愛禮成婚,成為陳嘉庚的女婿後,陳嘉庚將謙益公司的一切橡膠業務,交由李光前管理。
1927年,李光前終於在麻坡創辦了第一家企業——南益橡膠公司,後再改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把業務擴展至印尼,泰國等地。戰後積極向多元化企業發展,先後開數十家有限公司,成為巨富。
李光前雖然身為巨富,但生活簡樸並非常熱心文化事業,除捐助經費建立華橋中學,更獨捐巨款作為南洋大學基建新加坡大學及馬來亞大學基金費。1952年設立約有2億資金的李氏基金會,資助新馬兩地教育及公益事業至今。1962年被聘為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華僑銀行董事會主席,各商會主席,會長。於1957年獲馬來西亞柔佛蘇丹授予“拿督”榮銜;及1964年馬來亞最高元首封予丹斯金 (PMN) 勳銜。1967年6月2日李光前病逝。
李光前生前是世界10大華人富商之一,他所創立的橡膠王國,對世界橡膠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創業指南:
隻要善於把握,任何時候都有成功的機會。成功是一個能力、奮鬥和機會的綜合體,三者缺一不可。許許多多天賦比你過之而無不及的人,終日辛勤工作,卻最終一生窮困潦倒。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夠主動創造機遇,才善於及時抓住機會。
愛默生說:“隻有膚淺的人相信運氣。堅強的人相信凡事有果必有因,一切事物皆有規則。”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這比坐待好運從天而降可靠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