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海上之王”包玉剛:企業沒有人才,就會止步不前
創業鐵律:
包玉剛曾經講過這樣一段精彩而形象的話:企業的“企”字,上麵是“人”,下麵是“止”字,沒有“人”,“企”就成為“止”字。也就是說,企業沒有人才,就會止步不前。
創業故事:
1918年農曆10月13日,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孫包玉剛出生在人傑地靈的寧波鎮海莊市鄉鍾包村。
1926年9月,包玉剛在葉氏中興學校入學。1931年,從學校畢業後的包玉剛來到漢口跟父親學做生意。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他堅持上夜校和學英語。學有小成之後,包玉剛放棄了日益艱難的製鞋業,選擇了到英商安利洋行保險部工作。這使他學習的英語有了用武之地,也讓他熟悉了向往已久的金融業。
1938年,到上海加入了中央信托局。1942年,任該信托局衡陽辦事處保險部主任,中國工礦銀行衡陽分行副經理。包玉剛工作十分出色,很快成為被稱為“十三太保”的十三個業務骨幹之一。
1945年,因為其辦事能力出色而受到上海市市長錢大均的重視,就任上海市銀行營業部經理和副總經理。1948年包玉剛移居香港。此後,包玉剛從事與內地的進出口貿易。在香港這個條件極好的港口,從事進出口特別是轉口貿易才是那個年代最大的生意。包玉剛發現了航運事業的美好前景,因此,他的注意力開始轉向航運業。
1955年,包玉剛買下第一艘英國造舊船,創建了環球航運公司。環球航運集團第一艘船的處女航開始了。剛剛入行的包玉剛不可思議地開創了“將船以固定價格長期包租給他人”的租船方法。正是以這種為人不敢想、為人不敢為的新方法,使他既得到了銀行的信任和貸款,又得到了許多租船業務,從而加強了船隊的實力。他購買和建造了一艘又一艘的貨輪、油輪……
1965年,包玉剛開拓石油運輸市場取得了實質進展,殼牌、埃克森、英國石油公司等大量租用環球集團船隻,包玉剛由此獲得了亞洲航運業的控股權和國際石油海運市場中可觀的份額。1966年,創辦了環球海員訓練學校。1973年,環球集團簽訂了第一百五十艘新造貨船訂購合同。第二年,他的第一百艘新造油輪也交貨了,環球航運集團船總噸位超過了1000萬載重噸。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環球航運集團鼎盛的時候,包玉剛的船隊有大小船隻近300多艘,總噸位超過2000萬噸。環球航運集團擁有的船隻噸位明顯超過世界其他主要船東。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在那時才隻有區區400多萬噸。
所以,美國《財富》和《新聞周刊》兩雜誌分別稱包玉剛為“海上的統治者”和“海上之王”。沸騰的事業,終於使包玉剛譽滿天下,而包玉剛也終於實現了自己畢生的理想。
包玉剛之所以能夠有今天,是因為他認為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他曾經講過這樣一段精彩而形象的話:企業的“企”字,上麵是“人”,下麵是“止”字,沒有“人”,“企”就成為“止”字。也就是說,企業沒有人才,就會止步不前。
因此,他把人才視為事業成功的先決條件,企業發展的根本,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關鍵。
創業指南: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人才各不相同,每個人才都是完整的世界,在現今生活中,要和每個具體的人才接觸,必須學會認識、識別每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才。
第一,要客觀地看人才。
識才最忌主觀成見,戴有色眼鏡。濃厚的主觀色彩,往往造成情感上的誤差,遮掩或扭曲人才的真實形象。
第二,要全麵地看人才。
“盲人摸象”,把局部當成了整體,犯了片麵性的錯誤。識別人才切不可像“盲人”一樣,以偏概全。看才識才要顧及德、才、學、識各個方麵,而各個方麵都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第三,要曆史地看人才。
世上沒有常勝將軍,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能憑一時一事定終身。現在犯了錯誤,要看過去的一貫表現,過去犯過錯誤,更要重在現實表現。
第一, 要發展地看人才。
人才總是在變化,特別是正在成長發育的青年人才,可塑性強,變化潛能大,更不能一看到底。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第五,要從本質上看人才。
識別人才不僅要用眼睛和耳,重要的是要用腦,透過表麵現象,認真分析,去偽存真,才能識別“廬山真麵目”,對“疑似之跡,不可不察”。
第六,要從長處上看人才。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而優點和缺點又具有“共向性”,二者往往相伴而行。因此,識才要從兩方麵看,特別要抓住人的長處,才會準確無誤。之後,努力方向應該是安排適合他們特點的工作,以發揮他們的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