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 陳端友的琢硯藝術
陳端友是怎樣一個人,那位熟悉他生平的彭長卿曾經告訴我一些,我就根據他所述的,作一概括的介紹。
端友曾製一苦瓜硯,造型甚為樸雅,一天,給名畫家任伯年的兒堇叔瞧見了,讚賞不置。便為他在硯匣上作一題識,有雲:“遜清道鹹同光間,吳中業碑版椎拓鍥刻號第一手者,曰張太平。太平死,弟子陳端友能盡其術,為及門冠。張固貧,死無餘蓄,則賴端友作業以贍其後。端友名介,字介持,以別署行,虞山人。尤善治硯及拓金類文字。其治硯務意造,不屑蹈襲。有輦金請謁,令膺顧二娘,被峻拒,說者謂端友刻意千秋藝事,洵有不可及者。”這幾句識語,方為端友做了個小史。
端友為了謀生,足跡常到上海。這時上海有兩位名醫,一小兒科徐小圃,一西醫餘雲岫,負了盛譽,當然生活富裕,愛好書畫骨董,作為診餘遣興。尤其收藏佳硯,累累滿架,什麼蕉葉白、火捺、眉紋、龍尾,應有盡有。尚有許多佳石,沒經琢刻,徒然為未鑿之璞,莫呈輝麗,聽得陳端友善於琢硯,兩名醫動了腦筋,請他來家,彼此輪流作東,供其食宿,並給優厚工資,端友也就安定下來,殫思竭慮,在琢刻方麵,下著細巧工夫。他的琢硯,不能限以時日,快則一月一方,也有二三個月一方,甚至一年半載或數年一方的,由於難度的高下,藝術性的強弱,不能一致了。據說他一生所琢精品,約百方左右,都歸兩醫所有。大約徐小圃占有百分之六十,餘雲岫占百分之四十。解放前,徐小圃攜了一部分赴台灣,餘雲岫卻留在國內,所有精琢的名硯,都歸上海市博物館收藏了。數年前,上海市博物館曾舉行文房四寶展覽會,所謂文房四寶,便是筆墨紙硯。硯的部分,就有好多方是陳端友的作品。有一方龜硯,這是他一生最得意的代表作,整整花了三十年時間,才得完成,狀態生動,極鶴顧鸞回、曳尾縮項之妙,友邦人士看了,無不為之驚詫。
顧二娘是琢硯唯一聖手,曾向人這樣說:“硯係一石,必須使之圓活腴潤,方見琢磨之功。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來麵目,琢磨雲何哉!”陳端友製作的硯,確是形象地體現出圓活腴潤的美來,是值得令人借鑒的。
端友的老師張太平,有子張文彬,能繼父業,和他的妻室都善雕琢。文彬在一筆筒上,刻著白龍山人的花卉,筆致蒼勁,成為一件極好的藝術品。他的妻子仿製顧二娘的篩子硯,幾可亂真。他們夫婦倆收一學生張景洲,也精於此道,且因陳端友琢硯的技能,高超出眾,又拜了端友為師,淵源不絕,成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