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1 畫佛數十年的錢化佛
我流寓海上數十年,所交朋友很多,因此通訊錄備了好多冊,以姓氏筆畫為次序,否則如大海撈針,那就不易找到了。這許多朋好,十之八九是文藝方麵的人物,錢化佛當然是其中之一。他飽經滄桑,行徑又複奇哉怪也,給我的印象特別深,我就把我追憶所及的,拉拉雜雜寫些出來,以供談助吧。
化佛字玉齋,江蘇常州人。常州作畫的人較多,如以花卉馳譽的惲南田,便是常州人。那湯雨生和他的後人綬名、祿名、嘉名,直至畫鬆的湯定之,一脈相傳,流衍不替。當代畫龍的房虎卿,畫金魚的汪亞塵,大師劉海粟、吳青霞,及承名世、呂學端、鄧春澍,都是生長於常州。畫風扇蕩,從事丹青的大有人在。錢化佛為談俊的學生,後來到上海,認識了吳昌碩、王一亭、程瑤笙、俞語霜等一班畫家,在六法技巧上,獲得了很大的濡染。又參加了海上題襟館、美術茶會,切磋琢磨,畫藝更臻上乘。他喜畫佛,畫中的佛大都閉著雙目,人們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我佛慧眼,不要看人間的牛鬼蛇神。”畫佛有巨幅、有小幀,小幀的佛隨意贈人,說是“結結佛緣”。巨幅常請人加題,如於右任、吳稚暉、張溥泉、林子超、袁寒雲、袁希濂、駱亮公、楊皙子、吳昌碩、章太炎、徐朗西、天虛我生、太虛法師,都為他揮毫,益增美茂。他繪贈我的,在十年浩劫中,付諸蕩然。此後,偶在賣舊書畫的鋪子裏,發現一幅化佛的畫佛,上麵還有太虛法師的題識,我立即買了回來,藉此作為對故人的留念。他的畫居然也有人偽造,當時南京路有一家箋扇店,公然出售化佛的偽畫,被化佛發覺,化佛探囊斥資把偽畫買下,並請該店出一發票,他拿了回去,把偽畫和發票向法院控訴。到了開庭審判,法官認為書畫作偽,自古有之,既為習慣,概不懲罰。結果化佛隻得把偽畫領回去,為之嗒然喪氣。此後開個人畫展,把這偽畫加著說明,和自己的畫,一同懸掛展出,俾購畫者有所鑒別。他有一願望,擬把鬻畫所得,建萬佛樓於西子湖頭,為息隱之所。然備材拓地,談何容易,結果徒成虛願。他一度和梁鼎芬的兒子鬆垞邂逅滬上,一見如故。鬆垞知化佛擅畫,便把所藏乾隆時晚笑堂周竹莊所繪的名人畫像一大疊,慨然見贈,希望他臨摹一過,印成畫冊,以廣流傳。化佛欣喜涉筆,如項羽、虞姬、司馬遷、班婕妤、曹大家、陶淵明、郭子儀、顏平原、王摩詰、柳子厚、劉禹錫、孟浩然、歐陽修、黃庭堅、蘇東坡,直至明代的楊椒山、常遇春等,舉凡文士武將、才女高僧,以及忠臣俠客,無不兼收並蓄。每一畫像,輒列一傳,請袁寒雲、任堇叔、張冥飛、錢瘦鐵、範君博、許嘯天、戚飯牛、奚燕子、吳我尊、馮小隱、孫雪泥、陳剛叔、劉公魯等分著書寫,王一亭書簽,裏封麵出於吳藏龕手筆。題辭的更極一時之選,有孫中山、章太炎、葉楚傖、張祖冀、李瑞清、楊了公、錢病鶴、吳昌碩、汪淵若、周瘦鵑、嚴獨鶴等,天虛我生題了《金縷曲》,柳亞子有二絕句:
優孟衣冠見性真,便揮妙筆替傳神。
近來獨抱蒼茫感,不拜英雄拜美人。
鄰笛山陽涕滿胸,葫蘆長柄斷江東。
知君不薄今人者,倘許拈毫寫士龍。
該書由戲劇文藝社印行,名《中國名人畫史》,時隔數十年,早已絕版了。在他臨卒前數年,繪有《大禹治水圖》,長若幹丈,為一橫幅,人物之多,氣勢之壯,兼以神話出之,益見陸離光怪。這個巨製,現尚留存在他的後人海光處。原來化佛有三個兒子,一小佛,二文華,都在域外,海光是最小的一位,居滬西進賢路鳳德裏,為化佛的舊居。
化佛開過多次的畫展,博得好評。當一九二七年,曾應日本東京美術某組織的邀請,他和張善子、季守正、曾漸逵一同乘上海丸東渡,由水野梅曉、正本直彥招待,假一適合地點,舉行四人畫展覽會,很早在中日文化交流上作出了貢獻。認識了彼邦小說家村鬆梢風、帝國劇場主人山本專一郎、名畫家和田遙峰等,遊覽了日比穀公園、上野公園、羯鼓林、三鬆關、白字溪、雙眸丘、龍王池、望嶽台、攝月坡、千光城、古砧壇、禦衣亭等名勝,逗留了四十多天,載譽而歸。四人照片,曆劫猶存,可是人往風微,作為鴻雪罷了。
錢化佛的革命工作也值得一談。當辛亥革命,他意氣風發,熱血填膺,毅然參加聯軍先鋒隊,開往南京。他擔任司務長,隨軍出發,攻天保城,正是月黑風高,又複下雨,挾著武器,爬行上山,滿人鐵良統轄的機關槍隊、炮隊,猛烈掃蕩,大肆威力。先鋒隊在槍林彈雨中奮勇當先,什麼都不怕,對方喪膽泄氣,狼狽逃跑,才占領了紫金山。到了天明,既饑且渴,加之勞累不堪,幾致麵無人色。衝進了敵營,敵方留有吃剩的白粥,饑不擇食,也就飽啖了一頓,精神頓時恢複,才知道此身尚在人世。營中有敵方的紅底黑字小令旗,化佛奉為至寶,把它收藏起來。這時,上海的《民立報》起號角作用,大張了革命軍的聲勢,化佛曾剪下貼在簿子上,且有夜攻天保城的名單,頗具曆史意義。那《民立報》一度遭著祝融之災,可是對於起喉舌作用的輿論,不甘輟止,當晚即在附近旅館開一房間,由錢病鶴、汪綺雲畫師把新聞作為畫材,立刻付諸石印,明晨照樣出版。畫中且有《民立報》被火情況,化佛珍藏這張臨時性報紙,名之為《民立劫火圖》。經過若幹年,從故紙堆中翻檢出來,請當時民立同人加以題識。錢病鶴題雲:“此畫當時餘與汪綺雲老友合作。回首前情,恍如隔世,不勝今昔之感矣。化佛道兄,今於故紙堆中,檢得裱背,屬題以留紀念。廿六年五月一日,錢病鶴重客海上”。張聿光題雲:“化佛兄屬題此圖,因憶昔年諸社友合作精神,領導民眾,今與諸君舉杯相慶,然各鬢發蒼蒼老矣。”其他如汪綺雲、楊千裏等都有跋語。今尚存在他的小兒子海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