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1 徐悲鴻妙繪李根源(1 / 3)

第三十一章 1 徐悲鴻妙繪李根源

我和李根源在他下野時,曾通聲氣,可是始終沒有一麵之緣。原來他晚年為吳下寓公,和章太炎、金鶴望結金蘭之契,詩酒林泉,極盤桓嘯傲之樂。他葺治小王山,是煞費經營的。既成,邀諸友好往遊,他做東道主,盡永日之歡。承他不棄,一度柬約我和範煙橋、趙眠雲等作靈山大會,煙橋、眠雲欣然命駕,我當時不知被什麼事所羈絆,沒有參加,總以為來日方長,以後再來登臨瞻仰,豈料人事變遷,迄今未了宿願,這是多大的遺憾!否則我這一篇談人事、談景跡,一定能談得較生動、較親切,悔之莫及,隻得如此了。

李根源,字印泉,又字養溪、雪生,別號高黎貢山人,一八七九年六月六日,誕生於雲南省的騰越九保鄉。父親李大茂,以軍功任騰趙鎮中營千總。李根源一躍而為民國史上的顯赫人物,有此成龍之子,那是他父親李大茂所意想不到的(按大茂卒於民國乙卯九月,根源方亡命日本,家人沒有告訴他;次春聞訊,方聲討袁項城帝製,組織肇慶軍務院,瘁於國事,不能奔喪,誓願終身逢此日茹素不進葷,藉以贖不孝之罪)。

我擬多紀述些李根源的生活細事,可是他的犖犖大端,似乎也得帶著一筆,作概括性的記錄,那就細大不捐,雙方兼顧了。他早年應試為秀才,此後他不事科舉,考進新創辦的高等學堂,次年取得官費,留學日本東京振武學校。一九〇五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根源為早期的會員,富有革命頭腦,回國後觸犯雲貴總督丁振鋒,派警逮捕,他聞風,又潛赴日本,學習陸軍,允文允武,彬彬桓桓,如此人才,是很難得的。這時,護理雲貴總督的沈秉堃賞識了他,把他調回雲南,任雲南陸軍講武堂總辦。在他愛國思想教育下,培植了許多在辛亥革命中的軍事骨幹。他自己也冒著鋒鏑,和蔡鍔、唐繼堯等從昆明城北進攻,取得了勝利,蔡鍔任都督,他任軍政部總長兼參議院院長。此後,他參加癸醜討袁之役。歐戰爆發,他和熊克武、章士釗等,組織歐美研究會,發表對時局的主張。一九一八年參加護法鬥爭,以及其他一係列的革命活動,此後便擇地蘇州,作為息隱之處,黎元洪總統派人到蘇,邀他出山,並親書一聯給他:

關中賢相資王猛;

天下蒼生憶謝安。

對他非常推崇,因此他與黎元洪有知遇之感的。晚年寓北京,朱德時往問安,因朱也出身講武堂,沐受他的教澤的。一九六五年七月六日,李根源逝世,年八十六歲,著有《雪生年錄》、《雪生年錄續編》、《曲石文錄》、《曲石詩錄》、《曲石詩文續錄》、《曲石文存》、《曲石續文存》、《曲石廬藏碑目》、《荷戈集》、《東齋詩抄續抄》、《九保金石文存》、《鎮揚遊記》、《娛親雅言》、《吳郡西山訪古記》、《吳縣塚墓誌》、《洞庭山金石錄》、《闕塋石刻錄》、《景邃堂題跋》、《西事彙略》、《虎阜金石經眼錄》、《曹溪南華寺史略》(與鄧爾雅合作)、《河南圖書館藏石目》、《滇西兵要界務圖注》、《滇軍在粵死事錄》、《陳圓圓事輯》、《陳圓圓續輯》,真可謂著作等身。又刊《雲南雜誌》,題有:“民報挺身誰拱衛,雲南雜誌是尖兵”之句,時為一九〇六年。他又繪圖寄意,有《吳郡訪碑圖》、《蘇門負土圖》、《闕園圖》(按根源母親闕氏,闕園為供養其母所在)。園中有況蕙風一聯,極為傳誦入口:

山光照檻,塔影黏雲,永日足清娛,繞膝觴稱金穀酒;

紅萼詞新,墨花誌古,遙情托高詠,題襟人試老萊衣。

根源為蘇寓公,那是他看到軍閥混戰,政局日非,便急流勇退,奉母赴蘇。他對於蘇州山明水秀,林木清嘉,素具好感,認作第二故鄉,即在葑門內十全街購買了一所園林式的舊住宅,伺奉定省,克盡孝道。某歲,他為萱堂祝壽,那時他雖高蹈遠引,不問政事,但究屬閥閱簪纓,門生故舊,都一時顯達,晉觴上壽的來自四方,軒屋廳堂,極富麗繁衍之盛。當杯酌笙簫、群情歡動之際,他忽然想到左右鄰舍,也應當請他們來熱鬧一番,可是鄰居的老媼們,生活貧困,衣服襤樓,見不得人,又送不起賀儀,堅決不肯參與以貽羞。根源探知其情,婉言謝絕送禮,並由其母親檢出自己的服禦,給鄰媼穿著,前來飲酌。這些平民化舉動,受到眾口的稱頌。直至一九二八年,他的母親仙逝,就在距城西南四十裏的穹窿餘脈小王山,卜葬其母且種鬆萬株,名之為鬆海,加以其他點綴,小王山竟成為風景區。一九六五年七月,他臨終遺囑:把骨灰埋葬在小王山他母親的墓側。經過浩劫,幸而沒被摧毀。

當他居蘇時,章太炎、金鶴望等名宿,也在蘇州,常談藝論文,甚為相契,便結為金蘭兄弟。而蘇州為吳王闔閭故都,數千年來,古跡累列,有許多是素來著名的,還有許多尚待搜幽索隱的,甚到斷碑仆地,淹沒叢棘蕪草間,非有好事者,不克發見考證。他卻好古成癖,特地備著一隻小船,他的居處臨著河埠,就在門口上船,是很便當的。蘇州是有名的水鄉,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循著縱橫的河道,到處可通,由小船深入探尋,往往在港畔,登岸陟阜,披蒙翳,驅狐虺,得一碑碣,摩挲辨認,走筆錄存。夜則宿於小船中,一燈熒然,和他的伴從相對。這樣經過二十多天,以飽受霜威雨虐,加之飲食失常,歸家一病幾殆。既愈,他把搜集的資料撰成《吳郡西山訪古記》,且又參加吳蔭培探花主持的吳中保墓會,到處訪覓古代名人的墓穴,一一為之封植。當時有位王秋湄譏諷他:“與塚中枯骨為伍。”他回答說:“這是臨摹古碑、摩挲故物同一意義。”用以還諷秋湄的好古物而集藏六朝造像的習性。

根源在小王山辟有別墅,城郊往還,路過木瀆,經常在石家飯店進膳。該飯店有十大名菜,尤其鮁肺湯,為於右任所稱賞,曾有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