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1 唱歌科的起始
唱歌也稱樂歌,在我國大約有二千多年曆史了。那時孔子以禮、樂、射、禦、書、數,稱做六藝,作為教育項目來教導弟子。樂,占著六藝中的第二位,可見古人對它的重視。孔子當時編成了一部樂經,那裏麵一定有很多的研究,可惜這本書經過秦火,付諸一炬,後人就沒法看到。直至十九世紀末期,我國興辦了學校,從事新的教育,才又把唱歌列為教科之一,凡中小學都設有那麼一科,距今也有八九十年了。
唱歌創自西洋,播及日本,至於介紹到我國來,就要推沈心工為開風氣之先了。他原名叔逵,頭腦很新穎,當時一般所謂書香子弟,大都沉溺科舉,想在八股括帖中顯身揚名,出人頭地。可是他矯然獨異,鄙棄這一套陳規腐習,毅然東渡日本,吸收新知識。他認為唱歌足以涵養人的品德思想,發揚人的審美感情。於是就進入唱歌速成班,在很短時期內,畢業歸國。這時,上海有個務本女學,是很有名的老學校,據說那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夫人湯國梨,是務本的高材生,可見年份的悠久了。沈心工擔任了該校的教席,竭力提倡唱歌,可是難題來了。原來我國隻有工尺譜,什麼上、尺,工、凡、六、五、乙,沒有拉丁文音節獨、來、米、發、沙、拉、西,學生因為不順口,不習慣,也就記不牢,沒有辦法,隻得一、兩、三、四、五、六,七唱著,很不協調。同時,他兼教龍門師範學校,學生也覺得七個音節太陌生,難於接受。沈動了腦筋,把這七個音節,譯為“獨覽梅花掃臘雪”,成為具有意義的七言詩句,問題也就解決了。他有感教本的需要,編成一部唱歌教科書,由上誨商務印書館出版,名稱為《唱歌集》。一經刊布,風行一時。那文明書局附設的文明小學,主持校政的俞仲寰,也聘請沈心工來擔任唱歌教師。俞仲寰是無錫人,於是無錫各學校受到影響,紛紛設立這門唱歌課,其他各地也都仿效推行,成為普遍現象。
此後,還有一位有名的唱歌老師李叔良,他教這門課,卻喜自己編歌詞。這時的風尚,脫不掉舊詩詞的窠臼,詞句都以古雅為歸,筆者這時也受到這位李老師的熏陶,他所編的歌兒還記得一二,可見印象之深。如《秋之夜》的歌詞:“秋夜靜聞香,檢詩囊,閑吟佳句,葉韻協宮商,卿唧唧唧,蟋蟀繞階鳴,風漸緊,露瀼瀼。”又《雨中花》的歌詞:“名花疏韻雨痕鮮,珍重洗花顏。濕翠欲流紅欲滴,一枝倍煊妍。海棠夢醒梨魂覺,搖曳畫欄前。我對花歌為花壽,題上浣花箋。”這種歌詞,隨著時代潮流,不斷變遷,當時以為適合的,在目前來講,非但詞句不通俗,也沒有什麼意義了。姑錄一二,聊見數十年前的趨向和風格的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