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3 門外漢讀畫
我對於畫是門外漢,可是很喜歡和朋友談談畫理。一般的人,往往把中國畫和西洋畫對立起來,認為中國畫是靜的,西洋畫是動的;中國畫是清淡的,西洋畫是濃烈的;中國畫是寫意的,西洋畫是寫實的;中國畫是抽象的,西洋畫是具體的。凡此種種,簡直成為楚河漢界,不能融洽。實則這個設想,是有問題的。
最近看到畫家顧燦虎的作品,他受過張充仁先生的熏陶。張充老畢業於比利時皇家美術院,又遍遊英、法、德、奧和荷蘭,雕塑與畫都獲得優等獎,且把學問、技巧、經驗,貫注於畫幅中。而燦虎得其薪傳,又複加以錘煉。作國畫曾請益於謝稚柳先生,所繪白羽翠鶴,矯然欲飛,筆力遒勁,神韻酣足,中西溶化於一爐。所以他的畫,不局限於所謂動與靜,清澹與濃烈,寫意與寫實,主觀與客觀,抽象與具體,別有一種風格。因此,愛西畫的觀其國畫,深覺惟妙惟肖;愛國畫的觀其西畫,亦感有情有趣,的確難能可貴。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顧燦虎探索藝術的精神。他青少年時期愛好文學創作,轉而酷愛尺幅丹青;先是鑽研西洋畫,後又偏嗜中國畫。“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各個藝術領域的探索積累,使他積累了創新的經驗。他的生活道路是一條艱巨的創作道路。圖書館藏浩翰的繪畫藝術資料幾乎全部瀏覽過,僅筆記和心得就有厚厚好幾十本,寫生臨摹好幾千幅。一九八〇年,燦虎將作品靦腆地呈獻給名家懇請指點,原先素昧平生的顏文梁、俞雲階、陳從周、富華等畫壇前輩驚喜之餘,鼎力相助,為他舉辦第一次畫展,寫序作跋,題詞紹介,奔走落實各項事務,為的是讓這棵新苗能破土而生。在近年來,他舉辦的各種畫展上,曾有一些觀賞者以高價求購作品,他勉為其難地解釋:“我從未賣過畫。我的畫是融洽著一定的感情來探索描繪,一次畫成,標誌著我這個時期的修養程度。”顧燦虎受聘到高等學府——旅遊專科學校講授“歐洲藝術史”,濟濟一堂的師生為他的精彩論述所吸引,傾慕他宏證博論而顯示出的素養和熠熠才華。“畫家應該全身心地致力於對自然的研究。”這條座右銘,使他不為已取得的成績而傲然止步,仍是在藝術道路上孜孜以求。每星期三、六,總可以看到麵目清臒的顧燦虎在淮海公園,或襄陽公園裏勤奮地寫生。深希他用畫藝的美,來濡染億萬人的心靈,開出更多的鮮豔的藝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