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當年蟬脫無人知(3 / 3)

他先是在海邊尋了個僻靜之處將趙王妃掩埋,等好不容易坐船回了會安後,又帶人來到台灣安平,將遺骸起出,帶回會安下葬。葉占榮的祖父並沒有把那根鳳簪隨葬,他當時想的是萬一找到了世子朱慈圭的話,也算是個念想。

趙新聽完整件事,心說好家夥,原來前明末代趙王還真有後人。自己當初心血來潮,在寧古塔城下打了一回“明”字旗,居然牽扯出這麼多麻煩事!早知道打死他也不這麼幹。

想到這裏,他猶豫了一下問道:“請問令祖父如何稱呼?”

“上字諱季,下字諱思,號所南。小人家在會安的住處便是取自祖父的號,稱‘所南堂’。”

“王妃埋在何處?”

“會安城西十裏,祖父當年專門尋了塊風水上佳之地,將周邊二十畝地盡數買下,又安排了佃戶居住在附近,以便看護。”

趙新點點頭,他想了一下,隨即目視葉占榮父子沉聲道:“這件事,出你父子之口,入我之耳,再不可對外人提起。”

葉占榮一臉不解的道:“這是從何說起?如今殿下您連番征討,攻克順化,正應廣傳威名。要知道不管是會安還是這順化城外皆有明香社,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是當年遺臣之後啊!”

“明香社?那是什麼?”

葉成相聽到父親的嗓子都有些沙啞,於是連忙幫著解釋。

原來在明末清初之際,大量躲避戰亂或不願事淸的明朝遺民遺臣移居會安與順化地區,這其中就包括了後來去了島國的朱舜水。

當時的阮氏政權將這些南逃的華人集中安置,並允許他們建立特殊的行政組織--明香社。

在葉成相的口中,眼下的“明香社”已經不是單純的明朝遺民了,這一百多年裏,那些在安南出生的華人以及混血後代聚居的村落也被稱為“明香社”。他以前聽爪哇來的華人客商說過,這樣的村社在爪哇和呂宋也有。

安南最早的明香社正是建於會安,創始人被稱為“十老”和“六姓”,他們被尊為明香前賢。其中“十老”來自於浙江和福建,分屬孔、顏、餘、徐、周、黃、張、陳、蔡、劉等家族;“六姓”則包括了魏、吳、許、伍、邵、莊等。

早期的明香人在入籍安南的同時,非常強調自身的“華人”與“明朝遺民”的身份。為維護其群體特征,而不至於被當地的族群迅速同化,他們建立了相應的祠堂、廟宇來增強群體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比如去年在柴棍新建的嘉盛明香會館,供奉的就是供的是從朱元璋到崇禎的神位。內有楹聯寫的是“恥作北朝臣綱常鄭重,寧為南國客竹帛昭垂”。

而會安的祠堂則是設在大唐街上的澄漢宮--也就是關帝廟。不過雖然會安的“明香社”和“大唐街”連了在一起,但實際上二者的性質完全不同。前者是商人聚集區,滿清治下的商人都是以“洋商會館”為中心,供奉媽祖;而後者則是移民團體,有商人也有其他行業,且已成為安南治下的編戶;葉占榮一家就是如此。

趙新想不到安南還有這麼一個群體,至於能不能為北海鎮所用他還得再想想。於是他沉吟片刻,對葉占榮父子道:“二位,明亡至今已經一百五十年了,承緒已絕......”

葉成相詫異道:“可殿下您不是起兵抗清了麼?”

趙新搖頭道:“我其實也是先有抗清之舉,後來才從父親那裏知道了自己的家世。二位要知道從我祖父時候起連姓氏都改了,目的無非是為了避禍。如今北海鎮已經數敗滿清大軍於關外,更不需要再舉前明旗號。更何況北海鎮自有一番體製,跟滿清和前明都不一樣。”

看到趙新一臉堅決,葉占榮父子也不好再說。談了這麼久,三人都有些累了,父子二人隨即告辭,臨走前將鳳簪和木匣子也留了下來。

然而當葉家父子回到自己的船上,進了船艙後,葉占榮低聲對葉成相道:“這個趙王......是假的。”

葉成相大驚,急忙低聲道:“父親為何這般說?”

“你啊,還是太年輕,這趟幸虧我跟來了。”葉占榮看著搖曳不定的油燈火苗,幽幽道:“不過,他也是真的,必須得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