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戍邊宿將 第3章戍守邊疆(2 / 2)

北庭都護府(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統領的天山以北,是廣闊的草原沙漠地帶,曆來是遊牧部落活動的區域。這些遊牧部落遷徙不定,而且時常南下抄掠安西府內的諸城邦居民因而,北庭府控製山北地區的難度很大。高宗顯慶(656)以後,隻能在都護府治所庭州至碎葉鎮(吉爾吉斯斯坦國托克馬克)的東西交通線上,設置軍鎮、守捉,維持與中亞地區的往來交通。至於對整個地區,仍是通過設置羈席府州的方式來籠絡部落貴族,進行控製。但是,遊牧部落貴族的叛服無常,致使北庭都護府的羈廉統治,處於時斷時續的不穩定狀態。

武則天長安三年(703),原屬西突厥的突騎施部攻占碎葉鎮,成為天山以北最強大的部落。唐朝采取與其聯合共同控製天山北路的策略,於開元七年(719)冊立其可汗蘇祿為“忠順可汗”。此後直至開元二十一年(732)前後,雙方關係雖然也有波折,但基本保持和睦。突騎施汗國在這一時期,西抗大食(阿拉伯帝國)向東擴張,承擔著捍衛唐朝西部邊疆的重大任務。

但是好景不長。由於北庭都護劉渙失察偏信,擅殺突騎施前來進行絹馬互市交易的使者,導致了雙方悲劇性的武裝衝突。唐朝從河西(甘肅武威)和內地調集大軍,在北庭節度使蓋嘉運和安西四鎮節度使王料斯指揮下,兩路合勢夾擊,血戰三年,擊敗了突騎施。開元二十五年(737),蘇祿可汗死於內亂。至二十七年(739),蓋嘉運揮師打破碎葉,兵鋒直指但羅斯(哈薩克斯坦國江布爾)。唐朝雖然取得了威震西睡的軍事勝利,但卻是自毀藩屏,與方事東擴的大食帝國直接為鄰,埋下了新的邊疆危機郭子儀在北庭和安西任職期間,正值西域形勢激烈動蕩時期,他要協助都護府長官撫輯諸蕃,征討叛離,訓練士卒,督理屯田,從而得以鍛煉沙場指揮的軍事才能,積累處理蕃務的吏千經驗,逐漸成為一名練達邊務的高級軍政官員。

約略在開元二十五年(736)前後,唐軍又在西域地區全麵掌握了控製權。郭子儀征塵仆仆,奉調回到京徽北鄰的關內道,擔任朔方鎮節度副使。他的官職也升至右威衛將軍(從三品),大約是和其父郭敬之一前一後,進人了“穿紅著紫”的高官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