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璀璨明珠 1.塔廟始祖(1 / 1)

一、璀璨明珠 1.塔廟始祖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城北10公裏處的法門鎮,相傳建於東漢桓帝、靈帝時期(147—189),至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因寺內珍藏佛祖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和高築真身寶塔而聞名於世,成為我國古代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原名阿育王寺,塔為阿育王塔。北周明帝二年(558),岐守拓跋育不僅初啟塔基、供養佛骨舍利,而且重新拓展寺域,增加樓台殿閣和住僧人數,這是法門寺創建以後第一次較大規模的修葺。可見,南北朝時期的法門寺已有一定規模,佛事活動相當興盛,佛骨舍利也得到了供養。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禁斷佛教,令僧人還俗,寺廟財產充公,發動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二次法難。法門寺不僅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僧眾被驅趕到90裏之外的太白山九林寺。開皇三年(583),隋文帝詔改天下佛寺為道場,法門寺因專事弘揚《成實論》而改名為“成實道場”。仁壽二年(602),右內史、岐州刺史李敏開啟塔基,供養佛骨並修複法門寺。但由於隋文帝特別偏愛鳳泉寺,造成了法門寺相對冷落、日漸蕭條的局麵。大業五年(609),法門寺因僧人不足50名而被廢棄,並入京師長安寶昌寺,其塔故地仍為寺莊。後由於僧俗雜處,不慎失火,寺城與僅存的北周時期的兩堂一起被毀。

武德初年(618),唐高祖李淵下敕欽定,賜名為“法門寺”。秦王李世民在扶風一帶擊敗割據勢力薛舉及其子薛仁皋的軍事侵犯。戰後,李世民去湋川犒師,見法門寺荒敗,便決定度僧80名,並敕準寶昌寺僧惠業為唐代法門寺第一任住持。其後帝王大都崇佛敬法,法門寺因為聖跡所在,更富有誘惑力和感召力,備受李唐皇室的青睞和關照,旌表寺名為“聖朝無憂王寺”,尊奉佛骨為護國真身舍利,敕命宏建地宮供養;禦令廣度僧尼,重修四級木塔,題為大聖真身寶塔,形成“瑰琳宮”二十四院的宏大規模。與此同時,唐代先後有高宗、武則天、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僖宗等8位皇帝6次開啟法門寺地宮,迎奉佛骨舍利到京城長安、東都洛陽皇宮中供養,並飾以金玉、錦繡、珠翠。每次迎送活動聲勢浩大,朝野轟動,舉國沸騰,皇帝頂禮膜拜,皇室賞賜規模驚人,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及全國佛教朝拜中心,發展到最為輝煌的時期。

由於崇拜舍利,佛教徒們對法門寺推崇備至,為了強調法門寺的重要性,甚至稱長安諸寺塔與之關係“猶如眾星之拱北辰”,使其地位遠在其他佛寺之上,在長安佛教乃至中國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北宋李昉等人編纂的《太平廣記》卷395《法門寺》所記載,“照臨之內,奉佛之人罔不歸敬,殿宇之盛,寰海無倫”。

經過唐末、五代的戰亂,隨著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東移,宋代時法門寺失去了唐代時佛教中心的位置,佛事活動蕭條,修葺較少,佛骨舍利也就無人問津了。金元之際,隨著佛教衰落,法門寺規模越來越小,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轉入了一段長久寂寞的時期。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法門寺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曆七年至三十七年(1579—1609),由扶風地方人士主持建成雄偉壯觀的八棱十三級磚塔。清代曾多次加以修整,但規模不大。民國中期的法門寺布局以山門、銅佛殿、真身寶塔、正殿等主要建築為中軸線,兩側有鼓樓、鍾樓、睡佛殿和禪佛殿。民國28年(1939),華北慈善聯合會會長朱子橋先生來陝西賑災,目睹法門寺之衰敗,遂募捐籌款,倡導維修真身寶塔,加固塔身,並請大乘法師主持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