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1. 李華
李華(715—774),字遐叔,趙州讚皇(今河北省讚皇縣)人。開元二十三年中進士,天寶二年舉博學鴻辭。他和蕭穎士、獨孤及、梁肅、元結等人,開韓、柳古文的先河,為中唐古文運動的先驅。
德先生誄
政事堂者,自武德已來,常於門下省議事,謂之政事堂。故長孫無忌起複授司空,房玄齡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師,皆知門下省事。至高宗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書令執宰相筆,乃移政事堂於中書省。
記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於天,反道於地,覆道於社稷,無道於黎元,此堂得以議之;臣不可悖道於君,逆道於人,黷道於貨,亂道於刑,一方之命,變王者之製,此堂得以易之;兵不可以擅興,權不可以擅施,貨不可以擅蓄,王澤不可以擅奪,君恩不可以擅間,私仇不可以擅報,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誅之;事不可以輕入重,罪不可以生入死,法不可以剝害於人,財不可以擅加於賦,情不可以委之於幸,亂不可以啟之於萌,伐紊不賞,削紊不封,聞荒不救,見饉不驚,逆道自賢,違道傷古,此堂得以殺之。
故曰:廟堂之上,樽俎之前,有兵,有刑,有梃,有刃,有斧鉞,有鴆毒,有夷族,有破家,登此堂者,得以行之。故伊尹放太甲之不嗣,周公逐管蔡之不義,霍光廢昌邑之亂,狄公正廬陵之位。
自君弱臣強之後,宰相主生殺之柄,天於掩九重之耳,燮理化為權衡,論道變成機務,傾身禍敗,不可勝數。列國有傳,青史有名,可以為終身之誡,無罪記雲。
杜佑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門蔭入仕,補濟南郡參軍。曆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等職。貞元十九年入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元和七年辭相。精於吏事,潔身守道。勤於學問,曾擴充劉秩《政典》,撰成《通典》二百卷。
固河隴疏
秦以區區關中滅六強國,今竭萬方之財,上奉京師,外有犬戎憑陵,陷城數百,內有兵革未寧,三紀矣。豈製置異術,古今殊時乎?周製,步百為畝,畝百給一夫。商鞅佐秦,以為地利不盡,更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又以秦地曠而人寡,晉地狹而人夥,誘三晉之人耕而優其田宅,複及子孫,使秦人應敵於外,非農與戰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為農,五十人習戰,故兵強國富。其後仕宦途多,末業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為農,餘皆習佗技。又秦、漢鄭渠溉田四萬頃,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頃,永徽中,兩渠灌浸不過萬頃,大曆初,減至六千畝。畝朘一斛,歲少四五百萬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強富,不可得也。漢時,長安北七百裏即匈奴之地,侵掠未嚐暫息。計其舉國之眾,不過漢一大郡,晁錯請備障塞,故北邊妥安。今潼關之西,隴山之東,鹿阝坊之南,終南之北,十餘州之地,已數十萬家。吐蕃綿力薄材,食鮮藝拙,不及中國遠甚,誠能複兩渠之饒,誘農夫趣耕,擇險要,繕城壘,屯田蓄力,河、隴可複,豈唯自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