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8. 馬建忠(1 / 3)

正文 88. 馬建忠

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蘇丹徒人。馬建忠出身於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商人家庭,早年入外國教會學校學習,研究西學,探究中外得失之故。1870年到李鴻章門下幫辦洋務。1877年入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先後學習過政治、法律、外交和理科等科目,成為第一個獲得法國學位的東方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馬建忠發現,西方資本主義不僅有物質文明,而且也有發達的精神文明,所謂物質文明隻是西方文明見諸於外的表現形式,由此,他的立場開始從單純的洋務派轉到改良主義的維新派。在旅法期間他寫了不少促進國內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改革政治製度的文章。1880年回國被清政府授予道台的官銜。但由於與當權派政見不和,不久他就隱居,專心於學術。他的《馬氏文通》是我國第一部語法學著作,他提出的語法體係和術語至今仍然通用。

富民說

治國以富強為本,而求強以致富為先。上溯康、乾之際,稅厘不征而度支充,海市有禁而闤闠足。乃軍興以來,海關厘金歲入多至二千餘萬,商賈互市歲至二萬萬,然戶庫形支絀,閭閻鮮蓋藏。前後百餘年間,上與下貧富情形何若是迥異哉?

昔也以中國之人運中國之貨,以通中國之財,即上有所需亦不過求之境內,是無異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循環周複,而財不外散。今也不然。中外通商而後,彼易我銀之貨歲益增,我易彼銀之貨歲益減,而各直省之購炮械、購船隻又有加無已。於是進口貨之銀浮於出口貨之銀,歲不下三千萬。積三十年,輸彼之銀奚啻億萬!寶藏未開,礦山久閉,如是銀曷不罄、民曷不貧哉!

然通商非中國獨也,宇內五大洲國百數,自朝鮮立約,而閉關絕使者無其國矣。若英,若美,若法,若俄,若德,若英屬之印度,無不以通商致富。嚐居其邦而考其求富之源,一以通商為準。通商而出口貨溢於進口者利,通商而出口貨等於進口者亦利,通商而進出口貨溢於出口者不利。彼英、美各國皆通商,而進口貨不能兩盈,故開礦以取天地自然之利,以補進出口貨之虧;至地利不足償,乃不憚遠涉重洋,叩關約款,以取償於我華民。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矣。欲中國之富,莫若使出口貨多,進口貨少。出口貨多,則已散之財可複聚;進口貨少,則未散之財不複散。其或散而未易聚也,莫若采取礦山自有之財。采取礦山自有之財,則工役之散,不出中國,寶藏之聚,無待外求,而以權百貨進出之盈虛自無不足矣。爰分陳焉。

一曰使出口貨多,則在精求中國固有之貨令其暢銷也。中國固有之貨以絲茶為大宗。通商之始,絲茶出口足與洋藥、洋布進口相抵。乃近年英屬印度盛產絲茶以奪我利。查印度十餘年前絲出口僅值百萬,茶出口僅值五百萬。去歲出口之絲已值二百七十餘萬,出口之茶值一千六百餘萬。日本絲茶近亦暢旺,每歲出口近千萬。中國之絲每歲出口值三千二百餘萬,茶亦稱是。核計十餘年間中國絲茶所增不過數百萬,迥不若印度、日本絲茶歲增之多。若不及時整頓,則彼日增而暢銷無已,而我止此歲入六千餘萬之數,不盡為所奪不止。

整頓之法有三:

一、講求絲茶之本原也。嚐考意、法兩國育蠶之家,種桑有術而葉肥茂,選種必良而蠶碩壯。且察其僵之猶癩也,藥而別飼之,使不傳染,時其化之出蛾也,烘而幹壓之,使可久藏。凡此皆我中國蠶書蠶說諸家所未之前聞,而彼皆創立藝學以教導民,故其繅絲之候直可曆七蠶八蠶之長,而其成絲之功遂極幹五繭、六繭之細,雖質性限於桑土,不如華產之柔韌,而色澤勻潔,人樂售焉。又觀印度之種茶也,其培植之方,相地利、因天時,比萌芽,而采葉,而伐枝,莫不日以煊之,火以焙之,水以潤之,色以濃淡之,或藉人力,或用機器,皆有程度。故其茶質雖不及華產,而色、香、味皆足,清而不澀,舌本回甘,宜乎銷售之浸廣矣。中國應及此時於育蠶、產茶之省,通諭各督撫,轉飭該屬,訪求西法,師其所長,毋執成見,庶我固有之利不盡為洋產所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