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托是好人,也一直做好事,做對後金圈子來說,是正確的事。但是,他卻沒有做後金圈主需要的事。
當然,一直堅持做正確之事的嶽托,不會有好結果。皇太極實現朝綱獨斷目標之後,嶽托隨之前途無亮。他從和碩成親王被貶為普通貝子,被免去兵部負責人之職,賦閑在家,連夫妻在一起生活的權利都被剝奪。
嶽托病逝之後,盡管沒有被刨骨揚灰,殃及子孫,也被皇太極定論為死得活該。
多爾袞,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寵妃阿巴亥。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以皇太極為首的貝勒們,為了他們的利益,逼迫阿巴亥殉葬。失去雙親庇護、不滿14歲的多爾袞,在後金圈子裏,成為任人欺負的苦主。
努爾哈赤去逝,後金圈子裏掌握實權的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不顧國法父訓,利用手中的權力,巧妙地剝奪了多爾袞應有的地位和權力。多爾袞從後金貴族淪為沒有話語權的小貝勒,任四大貝勒隨意擺布和壓榨。
無職、無權、無地位的多爾袞發現,在後金圈子裏,還有4個小圈子。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各自擁有自己的小圈子。4個小圈子,有著不同的目標。
多爾袞看出,4個小圈子的矛盾不可調和,利害衝突不可避免。審時度勢之後,他毅然決定加入仇人皇太極的小圈子,成為皇太極的忠實打手。
成為皇太極小圈子成員之後,多爾袞時時、處處、事事維護皇太極的利益,不論任何事情,任何時候,針對任何人,他都緊跟皇太極,從皇太極的立場、需要出發,選擇他的言行。最後,皇太極把多爾袞視為他實現目標過程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人選。於是,皇太極也利用一切機會,提拔、重用多爾袞。
在後金圈子裏,最不具發展條件的多爾袞,因為選對圈子,跟對人,做對事,他17歲成為一旗之主;20歲成為後金政府吏部負責人;25歲被封為和碩睿親王,成為後金圈子二號人物;33歲,成為攝政王,成為大清王朝一號人物。
嶽托和多爾袞,同屬皇太極的小圈子。就個人發展的種種條件而言,嶽托都優於多爾袞。但是,由於兩個人的性格、品質、針對同一事件的立場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命運,不同的下場。
清史,不讀不知道,其實很玄妙。讀史,可以知人,知己,知未來,知命運。最起碼,我們從清史中人物命運軌跡中,能意識到,在什麼圈子裏,能得到我們滿意的結果;麵對什麼樣的圈主,我們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調整和改變。
曆史,與現實總有著驚人的相似。理由是,不論曆史,還是現在,都是一些人在不同的圈子裏,為了所在圈子和個人的利益,做一些事兒。如果說有區別,也就是現在人使用的工具先進一些而已。
我們每個人都隸屬某個圈子。國家是一個圈子;一個地域、一個家族是一個圈子;一個行業、一個單位也是一個圈子。我們必須尋找適合我們的圈子,並以這些圈子為平台,與圈子裏的人合作,才能現實我們的人生目標,證明我們的存在價值,獲得我們需要的財富。
我們活著,就得活在社會上,活在社會上的各個圈子之中,別無選擇。既然我們不得不活在各種圈子裏,那麼,利用與被利用,選擇與被選擇,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
通過研讀清史,我們會發現,我們身邊的人的生活軌跡,有的像代善、有的人像嶽托,有的人像莽古爾泰,有的人像阿巴泰,有的人像濟爾哈朗,有的人像多爾袞,有的人像……總之,清史中有很多人,發生過很多事,這些人的命運,那些事的結果,都與今天的人和事,有著驚人的相似。
曆史不是傳說,而是一個圈子內容的另一種複製。生活中,圈子裏,很多未知的事情,是需要答案的。這些答案,在不遠的未來之中,也在久遠的曆史之中。
本書所有的內容,力爭無限地接近曆史的真實。但,我卻無法承認它是對清史各個圈子的簡單描述。在這套書裏,我對這段曆史中的各個圈子,各個圈子裏的人,無好,無壞,無我,無褒獎,無愛憎。寫作過程中,不涉及道德,更不談倫理,隻談存在,隻談需要。
我希望翻開此書的每位讀者,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與你處境相同的圈子,與你命運軌跡相同的人。那麼,也就能找到你所遇問題的答案。
如果世上有輪回,書中他或者她的故事,就是你的前生。而你的今世,就是前世的複製。這樣,你就會發現,你以前做錯了什麼,今後,又該做什麼。
砍柴人
2010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