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名人做人的成敗得失 7.以仁待眾,胡雪岩的做人經(1 / 1)

第十二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名人做人的成敗得失 7.以仁待眾,胡雪岩的做人經

胡雪岩在他的“胡慶餘堂”創業之始,投入運作的第一步,想到的就是做名氣。為了做名氣,他又以“仁”為本,做了兩件事:第一是多賣亂世當口急需的救命藥,對買不起藥的人,免費奉送。第二,為軍中提供隻收成本的捐助型藥品,比如“諸葛行軍散”之類。他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自己創出一塊牌子。胡雪岩這一舉措來自一個發生在雍正年間的故事受到的啟發。

雍正年間,京城裏有一家規模很大的藥店。這家藥店製藥選料特別地道,連雍正皇帝也很相信他們的藥,讓他們承攬了為宮中“禦藥房”供應藥品的全部生意。有一年恰逢辰戌醜未大比之年,會試正是三月裏,稱為“春闈”。由於前一年是個暖冬,沒下多少雪,一開春又氣候反常,導致春疫流行,趕考舉子病倒很多,有能夠堅持的,也多是胃口不開,萎靡不振。古時科場號舍極其狹小,人在裏麵站起來立不直身子,靠下去伸不直雙腿,而且一連三場考試不能出闈,體格稍差就支持不住,何況精神不爽的人?

根據這一年的情況,這家藥店抓緊配製了一種專治時氣的藥散,並托內務大臣奏報雍正皇帝,說是願意將此藥散奉送每一個入闈舉子,讓他們帶入闈中,以備不時之需。雍正皇帝本來就有些為當年會試能否順利進行擔心,有此好事,自然大為嘉許。於是這家藥店派專人守在貢院門口,趕考舉子入闈之時,不等他們開口,就在他們的考籃裏放上一包藥散。這些藥散的包封紙印得十分考究,上有“奉旨”字樣,而且隨藥包另附一張“方單”,把自己藥店有名的丸散膏丹都刻印在上麵。

結果,一半是這家藥店的藥好,一半也是這些趕考舉子的運氣好,這一年入闈舉子中報病號中途出場的,人數大大減少。這一來,出闈的舉子,不管中與不中,都上這家藥店買藥。更重要的,由此一舉,也讓這些來自各省的舉子把這家藥店的名聲帶到各地,使天下十八省,遠至雲南、貴州,都知道了京城裏的這家藥店,這家藥店的生意一下子就興隆起來。這家藥店隻用了少數的一點本錢,就大大地擴大了店鋪的名聲,不可謂不高明。

胡雪岩同樣是開藥店,但是他的做法更加複雜而且計高一籌。首先,他是從人道主義、從“仁”字出發的。

在腐敗的清王朝的統治之下,社會動蕩,百姓常常背井離鄉,流離顛沛,因而瘟疫、病患常常是防不勝防。而此時百姓又常常是貧寒之民,無錢治病。基於此,胡雪岩下令各地錢莊,另設醫鋪,有錢收錢,無錢白看病,白送藥。

那個時侯,南京已經被太平軍打下,清廷派重兵駐紮南京外圍,成為“江南大營”。各路百姓則是顛沛流離,四處奔逃。打仗自有死傷,逃難自有瘟疫,軍民兩方麵都是需藥應急,藥材生意自然看好。

胡雪岩點子多,馬上就心生一計,他的計策是:準備大量應急藥材,贈送予江南大營,施舍予逃難黎民。這些藥材並不昂貴,也無非是“諸葛行軍散”之類的普及性小東西。以今天的標準來看,大概也就是風油精、消炎粉、雲南白藥之類的成藥。

而且胡雪岩還同湘軍、綠營達成協議,軍隊隻要出本錢,然後由他派人去購買原材料,召集名醫,配成金瘡藥之類,送到營中。曾國藩知道後,感歎道:“胡氏為國之忠,不下於我。”胡雪岩的仁舉換來了封疆大吏曾國藩的一句盛讚,而這一句盛讚,對於借助官場勢力的商人來說,就更加博得了眾人對之的信任與支持。

鎮壓太平天國之後,天下士子雲集天府,進行科舉考試。胡氏又派人送各種藥品、補品給這些士子。因為每年考試期間,許多士子由於連夜奔赴,或臨陣磨槍,身心都極度疲乏,往往一下子就病倒了。胡氏此舉,乃是有因而為,當然,也受到考官、士子們交口稱讚,並紛紛托人向胡雪岩致謝,然而胡雪岩廣施小惠,得到的利益卻是不可估量的。

他開藥店進行義診,使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有個“胡善人”;他為軍營送藥,曾國藩忍不住誇他,而使他成為忠義之士;他為應考的士子送補品,天下士子都感激他,朝廷也因他的種種舉動而賞他二品官銜。就施舍對象而言,不論是清廷官兵,或是逃難百姓,無論如何,總是得到免費藥品,對健康總是有所助益;就胡雪岩而言,經由贈送藥材,“胡慶餘堂”的名聲得以傳播遠揚,聲名傳開之後,就可以和清軍糧台打交道,建立正式的官方銷售渠道,把藥材賣到軍隊裏去。這樣的生意,說實在的,真是一輩子吃不完。胡雪岩這一招,真稱得上是“一石二鳥”,既做好事,又做生意,這些看起來似乎都是出於一種功利的目的,但其實,世界上許多東西都是義利分不清的。作為一個有眼光的商人,應該把這兩者很好的結合起來,而不是取其一端,因為無論取哪一端,做為商人,他都不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