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觀念篇——觀念決定貧富,理財首要任務是理觀念 第5課沒有錢萬萬不能,但錢不是萬能的
我們手裏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所追求的金錢,則是使自己當奴隸的一種工具。
——盧棱
金錢是一種有用的東西,但是,隻有在你覺得知足的時候,它才會帶給你快樂,否則的話,它除了給你煩惱和妒忌之外,毫無任何積極的意義。
——席慕蓉
追求財富的目的是你過得更好
很久以前,有一個農夫拯救了一個人。被救的那個人是一個極其富有的人,擁有廣大的土地。富人十分感激,對農夫許下諾言:“今日日落之前你腳所踏之處,盡都歸屬於你。”
農夫立即開始奔跑。兩個小時之後,農夫已經擁有了他一生都用不完的土地財富。離日落還有幾個小時,機會實在是千載難逢。農夫越跑越快,擁有的土地急速上升。人們看著農夫健步如飛,漸漸遠去。日落時分,有人發現農夫累死在奔跑的路上。
在賺取財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而奔跑。
我們掙錢、投資、理財,獲取財富進而讓自己過得更好,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純粹為了賺錢而盲目投資,為了財富而鋌而走險,這就失去了財富的意義。
財富與金錢是永遠掙不完的,人追求財富的欲望也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大多數人喜歡在收入增加時買奢侈品。而窮人和富人在這點上的區別在於:富人是在量入為出的前提下才買奢侈品,而窮人和中等收入者會先買件奢侈品,哪怕在未來幾個月不得不勒緊腰帶度日。
多少人容易犯的錯誤,是在扣除所得稅之前的工資總額上打主意。也許是你對自己的財產估計過高,財務支出計劃因此會陷入被動。首先,要將意識集中於扣稅後的淨收入。將每月開支的必要經費寫下來,再從所剩的月收入中減除,剩下的部分就可視為自由使用的收入。
我們對金錢、財務和成功三者的關係,必須有一個均衡的看法。大部分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都認為,金錢並非判斷他們成功水準的重要標準;相反,高收入及財富被視為成功的副產品,並非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有一點年輕人應該明白,財富不是指人能賺多少錢,而是你賺的錢能夠讓你生活得多好。有人會問:“這有什麼差別呢?賺的錢多,生活自然就越好了。”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一個人如果賺的越多,花的越多,所付出的犧牲越多,整體財富減少,這樣生活的質量肯定會下降。
如果你要擁有財富,首先要學會如何依自己的意願去生活,也就是如何控製你的開銷。賺500元,花400元,會帶給你滿足;如果賺500元,卻花了600元,那生活得會特別累。當一個人的開銷大於收入,他就會遇到麻煩。
錢隻是錢,一件平常的物
年輕人熱衷於賺錢,但對於錢應該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對於錢,既不要惡之如鬼,更不要懷有既想要錢又羞於碰錢的尷尬心理。隻要掙的錢幹幹淨淨、平平常常,就不必對錢抱有“銅臭”的想法。
有一次,鑽石商狄克做講演。麵對觀眾,他拿出一張50美元的鈔票,說:“看,這是50美元,有誰想要?”
所有人都舉起了手。
然後,他把鈔票在手裏揉得皺巴巴的,再次問:“現在還有誰想要這50美元?”所有人都舉起了手。
狄克又把這張紙幣放在地上,用腳狠狠地踩了幾腳,紙幣上沾滿了泥,又髒又破。他拿起錢來,又問:“現在還有誰想要嗎?”
結果還是所有人都舉起了手。狄克說:“朋友們,錢在任何時候都是錢,它不會因為你揉皺了,踩爛了,它的價值就發生了什麼變化。他依然可以在商店裏花出去。”
錢是貨幣,是一個人擁有財富多少的標誌,它本身不存在貴賤的問題。錢在誰的口袋都一樣是錢。同樣,錢的價值不會因為它髒了或皺了而受到損失。
錢就是一件平常的物,對錢也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它;當失去它的時候,也不用痛不欲生。懷有對錢的這種平常之心,你一定能在驚濤駭浪的理財生活中馳騁自如,處變不驚。
有許多富翁,在看到自己的存款的時候,感覺到那不過是一個數字而已,並不覺得這就是可以時刻給人帶來禍福安危的東西。想賺錢,就不能增加自己的心理負擔,而是應該十分從容、冷靜地對待。可以有賺錢的欲望,但不能讓金錢的壓力成為自己沉重的包袱。
用積極的態度去追求財富
有個農家小子,他每天都從鵝的窩裏撿一個鵝蛋做早餐。有一天,他去撿蛋的時候,發現窩裏竟然有一個金蛋,仿佛做夢一般。他看來看去,終於確認這隻蛋是金蛋。
第二天,他去窩裏拿蛋,果然又是一隻金蛋。從此以後,每天都能撿到金蛋,小夥子覺得自己的好運來了,要發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