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細節篇——小細節大財富,把握理財的消費細節 第19課理財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你必須掌握的5大理財技巧(2 / 3)

隨著經濟的發展、工商業的發達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市場麵向國內大幅敞開,國人的投資渠道也越來越多,單一的投資工具已經不符合國情民情,而且風險太大,於是乎有了“投資組合”的觀念應運而生,目的既為降低風險,同時也能平穩地創造財富。

目前的投資工具十分多樣化,最普遍的有銀行存款、股票、房地產、期貨、債券、黃金、共同基金、外幣存款、海外不動產、國外證券等,不僅種類繁多,名目亦分得很細,每種投資渠道下還有不同的操作方式,若不具備長期投資經驗或非專業人士,一般人不容易弄清楚。對於一般大眾而言,對基本的投資工具要有所了解,並認清自己的“性格趨向”是傾向保守或具有冒險精神,再來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量力而為”選擇較有興趣的或較專精的幾種投資方式,搭配組合,“以小搏大”。投資組合的分配比例要依據個人能力、投資工具的特性及環境時局而靈活轉換。

同時,還要配合大經濟環境和時局變化。一般來說,經濟不景氣、通貨膨脹明顯時,投資專家莫不鼓勵投資人增加變現性較高且安全性也不錯的投資比例,也就是投資策略宜修正為保守路線,維持固定而安全的投資獲利,靜觀其變,“忍而後動”。經濟回蘇,投資環境活絡時,則可適時提高獲利性佳的投資比例,也就是冒一點險以期待獲得高報酬率的投資。

了解投資工具的特性及運用手法時,搭配投資組合才是降低風險的“保全”做法。目前約有八成的人仍選擇銀行存款的理財方式,這一方麵說明大眾仍以保守者為多,另一方麵也顯示,不管環境如何變化,投資組合中最保險的投資工具仍要占一定比例。理財專家認為,不要把所有資金都投入高風險的投資項目。“投資組合”乃是將資金分散至各種投資項目中,而非在同一種投資中作組合。有些人在股票裏玩組合,或是把各種共同基金組合搭配,其實質上仍然是“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做法,故依舊是不明智之舉。

如何正確評價投資回報率

在預估和計算投資回報的時候,應該用百分比計算還是用實際金額計算?哪一種方式更能反映資金的使用效用?

不同投資需要的本金數額不同,投資股票的本金要求大於投資郵票,投資房產的本金要求又遠遠大於投資股票。在預估報酬的時候,通常有兩種計算方式:一種是報酬額,就是以絕對數額表示的金額;一種是回報率,就是用相對值表示的比率(報酬數額/本金數額)。用這兩種方式評估出來的結果是不同的,有時甚至截然相反。

我們來看個例子。假如有兩個投資方案,甲方案投資1萬元,1年後預計可獲得1000元,回報率是10%;乙方案投資5萬元,1年後預計可獲得2000元,回報率為4%。假定兩者的投資風險沒有差別,你會選擇哪一個方案呢?

從絕對額上看,乙方案優於甲方案2000>1000;從相對值來看,甲方案優於乙方案10%>4%。我們的建議是,如果兩個方案是相互排斥的,即選擇了此就不能選擇彼,兩者隻能取其一的話,就應選擇乙方案,因為在計算報酬的時候,早已把資金成本考慮了進去;如果兩個方案是獨立的,即選擇了此並不排斥彼的話,就應優先選擇甲方案,因為甲方案的回報率高於乙方案。

換句話來說,如果你的資金充裕的話,你可以優先選擇回報率高的投資;如果你的資金隻夠投資一種資產的話,選擇絕對額高的投資更能充分發揮資金的增值作用。當然,我們事先已假定風險是一樣的,計算報酬時是以淨值而不是以總值計算。

把握投資的4個原則

投資就像學自行車,隻要掌握了大原則,就能做到熟能生巧,騎車的時候不需要再時時刻刻去想具體該怎麼操作,更不用為每一輛車去改變自己的騎車方式。投資的原則,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項。

1.聚沙成塔

從各種資料看來,一項中等風險的投資工具,長時間統計下來,平均年收益率達到10%隻能算是普通的成績。再算算看,假如我們每天存2元,投資到平均報酬率10%的理財工具中,大約50年後,你就是百萬富翁了。再問問自己,每天存2元難嗎?多數人都會認為這不是個問題,隻要每天早起15分鍾,自己做頓早餐,自己煮咖啡,2元就回歸自己的口袋了。

說來簡單。然而據一項調查顯示,年齡在30歲以上,還沒有做理財規劃的人中,高達四成以上的人自認“錢不夠”而沒有進行理財活動。他們的錢都花到哪裏去了?

“每個月先將15%的收入拿去投資,剩下的才用來支付長短期開銷”,這是許多理財專家的一致建議。為了達到目標,專家建議每月的房屋貸款就應該控製在收入的25%以下。撥撥算盤,如果一對夫妻兩每月收入1萬元,扣掉15%的投資與25%的房貸,剩下來的6000元要養活一家,衣食住行加上孩子的各種費用。沒錯,不管手頭多麼緊,也不要挪用“投資本錢”,例行“精、摳、省”,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

至於那些月入3000元卻想買車,或是明明囊中羞澀卻忍不住想跟朋友出國旅遊的社會新鮮人,應該重新打打算盤,早日戒除“衝動型”、“發泄型”以及“炫耀型”的消費習氣,免得跟財富絕緣。

2.先人一步

很多人將“努力賺錢”作為理財的第一步,不過錢不是“努力賺”就有的,如果要等自覺收入夠寬裕了才開始理財,隻怕會遙遙無期。不要忘了,理財最驚人的就是它的時間複利效果。以10%的複利計算,1萬元變2萬元要花7年半,2萬元變3萬元不到5年,再從3萬元到4萬元,隻要3年時間即可。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的積累,要賺回一個資本額將會越來越容易。

兩個人開始投資,甲從19歲就開始投資,分8年每年投入2000元,平均回報率為10%,總共投入16000元,之後不再投入,隻是放著生複利;乙則是27歲才開始投資,每年投入2000元,65歲之前30多年不間斷地投入,到了65歲驗收成果,發現乙連本帶利約不到90萬元,而甲隻靠年輕時的投入,竟平白累積了103.5萬元!

3.不隨波逐流

下定理財的決心以後,應該從哪裏著手呢?

以最熱門的故事來說,麵對上千種股票,以及其他數百種投資工具,究竟要選擇怎樣的投資工具?要什麼時候、以什麼價位切進去?這些都是在股市投資中要重視的問題。

專家建議,新手最好從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開始,因為新手定性不夠,如果手上有股票,心情必定跟著指數上下震蕩,不如選擇績效較穩定的基金,讓專業的基金經理人替你動腦筋。專家特別提醒投資人,基金要3~5年地長期投資才能增加報酬、減少風險,因此選擇時不要以一個月或一季的績效為標準,應該拉長至最近一兩年的績效,尤其要避開那些大起大落或是操盤經理人常常更換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