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實戰篇——玩轉理財工具,笑傲財富江湖 第26課小收藏,大財富:“天下財寶,入吾囊中矣”
盛世收藏,亂世藏金。
——收藏界格言
有錢時不懂,當懂了之後已經沒有錢。
——收藏界格言
收藏熱逐漸升溫
“自從小虎隊要上春晚的消息一傳出,小虎隊的音碟就開始動銷,以前這種專輯的銷量很少。”杭州音響製品公司負責采購的李小姐介紹,春晚過後,小虎隊專輯成了熱門貨,春節以來的1個多月時間裏,該公司已經補了五六次貨。
不過,小虎隊專輯的熱銷隻是“懷舊消費”的一個縮影。打開淘寶等購物網站就會發現,曾一度消失在人們生活中的懷舊商品又開始在網絡爆發,十幾年前曾經流行過的吃的、用的、穿的,隻要你能回憶到的,幾乎都能買到。
在一家名為“吃在80後”的網店裏,有114種懷舊食品出售:酒心巧克力、水果口味跳跳糖、話梅夾心棒棒糖、麥芽粘牙糖等,每種零食都能喚起溫馨的兒時回憶。有心人發現,這些產品的交易量還真不少,一種麥芽糖,1個月成交120筆;1元一盒的華華丹1個月成交53筆;一種奶寶糖,1個月成交76筆。
收藏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重要的投資途徑。在古代,由於收藏品(包括字畫、珠寶、郵幣卡等收藏品)的高價值,體積小,甚至成為比貨幣更加容易攜帶流動的“濃縮貨幣”。俗話所說的“金銀細軟”中的“細軟”便主要是指古玩珠寶之類的收藏品。末代皇帝溥儀,在窮途末路時就沒有帶多少貨幣,而是僅僅帶了一口皮箱,裏麵裝滿價值連城的古玩珠寶。
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家經濟平穩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國民間收藏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形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民間收藏隊伍。從收藏愛好者的構成看,不再局限於知識層,已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年齡層,可以說中國民間收藏活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收藏活動所以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這是與收藏的價值分不開的。收藏是資產保值和投資的重要手段。有的收藏愛好者說:“炒股賺的錢隻是枯燥的數字,購藏藝術品卻是既能升值保值,又能怡情養性,陶冶情操。”“覺得藝術品投資的回報率與股票相差無幾的,甚至隻要選擇正確,它更具有一種穩定性。”很能代表一些人的想法。
市場經濟賦予了收藏更大的價值。在眾多的投資品種中,有人預測,繼房地產、股票之後,那些極具經濟價值的藝術藏品(如古玩、書畫、觀賞石)是又一大投資項目。而與前兩者相比,這類藏品由於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本身的價值、價格相對穩定,並隨時間的推移、經濟的增長而呈不斷上升之勢,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和回報率。在世界各國,都有龐大的藝術品市場和收藏隊伍,並且在不斷成長壯大,即使在經濟危機的形勢下,頂級古玩藝術品仍在市場的風風雨雨中勝似閑庭信步,屢創佳績。
總之,藏品投資大有前途,而且藏品經營的前景也將更為廣闊。
收藏投資,先刷新觀念
對於初入收藏界的新手而言,首先要培養一個正確的收藏觀念。
1.培養良好的收藏心態
很多人之所以買到假貨,就是因為急功近利。滿懷希望自己能夠走運淘到一件好東西,結果屢屢上當受騙。藝術市場不同於其他市場,更不像股票、基金,今天買進明天賣出就能賺大錢。搞收藏的人,都要有這方麵的興趣,而且要多看書、多看拍賣、多看展覽,多請教,尤其是多看真東西,真的看多了,才能知道什麼是假。
2.把握好收藏時機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一些新加入到收藏隊伍的人私下抱怨時機已過,尤其是看到別人早些年買下的藏品,再一打聽當時的低價格時,不免連連咋舌,驚羨不已。當看到別人連連買到好的藏品時,又抱怨自己機遇不好。其實,時機每時每刻都在,關鍵是你自己能否抓住。
藏品的收藏價格也是隨著時間在波動。對於一個現代收藏者來說,引入經濟學的投資思考是必要的。怎樣以有限的金錢擁有藏品,並且在有限的時間裏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這是藏家普遍關注的。
3.並非年代欲久欲值錢
很多收藏愛好者認為,年代越久的收藏品就越值錢,這其實是個誤區。藏品的收藏價值主要體現在曆史文化價值、稀罕程度和工藝水平上。一些高古陶器,盡管有數千年的曆史,但因其存世量大、製作粗劣,其價值遠遠低於後世的一些精稀藏品。漢代、唐代一些存世量很大的銅錢,今天在市麵上不過幾毛錢一枚,而一些現代工藝的翡翠器物,卻能賣到數十萬元。
收藏界有這樣一個說法,當時就很值錢的東西,現在仍會很值錢;當時不值錢的東西,現在還是不值錢。明清時期,皇帝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製瓷人才到景德鎮,專為皇家燒製瓷器。這一時期的官窯瓷器不計成本,極為精良,在當時就身價不菲。在近年的一些拍賣會上,明清官窯瓷器的精品動輒拍出數千萬元的驚人價位,而一些民用陶器、瓷器,因做工較為粗糙、沒有什麼工藝價值,當時也隻賣幾文錢一個,直至數百年後的今天,其收藏價值仍然不高,隻有三五十元一件。
收藏品的價格彈性很大,即使是同一件收藏品,其價格也會因人、因地、因時而異。有的藏品可能收藏價值並不高,但有人出於特殊愛好,有人為寄托某種特別的感情,有人為了配齊係列藏品中的缺品,卻視其為珍寶,不惜以大價錢購得。
由於各地的收藏氛圍、購買能力不盡相同,一件藏品在不同場合的“身價”可能會有很大懸殊。“地區差”因此便成為精明商人的生財之道。例如:某國畫大師的一件作品,多年前在一般小城市的拍賣會上成交價僅1萬元,在大城市則拍出了6萬元,再拿到北京,成交價變成了幾十萬元。
4.藏品未來價值最重要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藏品的存世量越少,價值就越高;存世量越多,價值就越低。這個原則可以作為選擇藏品的參考,但不是唯一。那些發行量很大的紀念郵票、紀念錢幣、紀念章,還有非限量發行的招貼畫等供求量彈性很大的藏品價值也是很高的。
收藏的意義被界定為三點:首先,該藏品是否含有人們所欲知的信息。如果是,那就可能產生較大的需求,它就擁有收藏價值。其次,藏品所擁有的潛在價值是否被人們強烈關注,是否具有非凡意義。最後,一旦藏品的特殊意義被發掘,是否市場的供應量也能迅速增加。隻有藏品擁有人們欲知的信息,這種信息又極為重要,而且市場又無法充足供應才有收藏價值,也會有巨大的升值空間。
文物收藏的價值是多範疇的,它不僅包含了經濟價值,還有社會價值。但是為了讓大眾更加明晰文物的價值概念,通常換算為完全的經濟價值來表述,這樣會有一個更為直觀的價值概念。文物鑒定專家說,一幅宋代的名畫價值數千萬元並不是說它就肯定能賣幾千萬,是說它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總和是價值千萬,如果真的出售也許幾百萬都沒人買。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有行無市。
通常說的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對現在的投資收藏行為不僅僅要看藏品的行情,還要看它的“市情”如何。知“市情”、懂訣竅,獲得豐富的經濟收益才會成為可能。
5.投資的價值在於收益
投資一件藏品,目的不僅在於欣賞,更在於它能保值升值。深埋地下的文物是沒有價值的,想讓藏品增值,就要讓它流通,而作為收藏者隻能賺取一個升值環節的利潤。我們常聽說有人把藏品出手後又花更高價錢買回來,再以更高的價格賣掉。收藏經濟學認為,隻有經過足夠數量的流通次數,藏品的價格才能實現大的增值。這就是古玩界乃至收藏界常說的“高來高走,低來低走”。
一件藏品,包括找尋的辛苦、周轉的利潤、一次次的增值,還有由於判斷失誤帶來的損失,最終都由後來的收藏投資者埋單。這樣看來似乎冤大頭總在後麵,其實也不然,藏家隻是在別人苦苦尋找、對比、參照、淘汰、選擇、流通、交換等的基礎上,摘取其中最公認的碩美果實而已。這一點上,最後藏家又是最大的贏家。而且曆史是延續的,每個藏家也隻擁有藏品的一個時期,擁有者總在未來。
收藏投資有風險
徐先生,今年65歲,從事收藏快5年了,其主要收藏方向為明代、清代、民國時期各類瓷器。
徐先生是退休後喜歡上收藏的,目前已經收藏各類瓷器1500餘件,投入資金近20萬元。今年“五·一”節期間,徐先生請了一位資深的鑒定家,對其收藏的1500多件藏品進行鑒定。徐先生本以為自己精心收藏多年的各類瓷器有不少珍品,但最終的鑒定結果讓徐先生大吃一驚。原來1500件瓷器中,有98%都是贗品,其損失至少有15萬元左右。
古玩收藏一樣有風險,最大的風險來自於贗品。為避免古董投資失敗的陷阱,首先要自我充實,謹慎選擇投資的古董並要了解其古董投資的禁忌,方能增加成功的幾率;同時對於藏品投資的愛好者來說,不妨參考一下以下建議。
1.量力而行
古董投資是一項迷人的投資,若是懂得其中的奧妙,往往會越陷越深。在這裏提醒投資者,千萬不能超出經濟能力。有些已經成名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動輒幾百上千萬元,作為大部分中產階級和工薪階層來說根本無力收藏;而且高價作品往往已經得到行業和大眾的認可,增值潛力也相對有限。因此,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收藏的時候不要盲目樂觀,而要看清自己的經濟實力。
2.古玩贗品要認清
為啥別的東西造假有人管,但是古董造假卻很正常,自己走眼就算自己倒黴呢?或許這就是古玩的魅力所在。造假大體分兩種情況:一是崇尚古人古物而仿之;二是受利益驅動而仿之,現在絕大部分造假屬於第二種。其實對於藝術品的造假也不能一概否定,就拿書畫來說,當年張大千仿石濤的山水畫作,騙過了很多大收藏家的眼睛;齊白石晚年作品上的工筆草蟲幾乎都是學生畫的;明代大畫家仇英仿的《清明上河圖》在拍賣會上爭到幾十萬元;故宮目前收藏的古代書畫中,相當一部分是後朝仿製的。另外,真假由誰說了算?對一件東西專家說法不一,是經常的事。還有所謂的科學檢測手段,目前也已被造假者所攻破。因此打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大概就是目前打假沒人管的主要原因吧。怎麼辦呢?一是提高自己的眼力,少交學費;二是遇到把假貨當真貨賣,騙錢數額較大的,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