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此前凡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都曾形成過收藏投資奧運紀念品的風氣。國際收藏界現在已經將所有有關奧運會紀念品的收藏命名為“奧林匹克收藏”。收藏市場的“奧運風”越刮越猛,2008年發行的奧運紀念幣,現在的價值已經上漲了50%,價格從9000多元漲到了14000多元,而且市場上幾近斷貨。
5.收藏投資之郵票
因郵票誕生的集郵,起源於興趣,歸功於郵票豐富的選題、精心的設計、精美的印刷,通過收藏、欣賞、研究郵票及相關郵政用品,旨在求樂,人們在欣賞郵票的同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但生活在一個以經濟為主的社會中,人們在不知不覺之中也把集郵當作是一種產業,用金錢進行衡量。郵票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一次性生產,印數和發行量限定不變,時間越久,數量越少,價格也就越高。另外,郵票還與一個國家的形勢密切相關,又被稱為“國家名片”。
小小的一張郵票,卻具有非常多的學問。
郵票的種類如下:
新票:新發行未使用過的郵票。價格最高。
蓋銷票:蓋章使用過的郵票。價格次之。
信銷票:郵資憑證。有一定的郵政史料價值。價格最低。
成套票:一個完整的係統郵票。價格較高。
散票:不成套的單張郵票。價格較低。
單票、方連票、全張票:主要指新票中成套未分開的郵票。
紀念郵票、特種郵票:J字頭小型張郵票、T字頭小型張郵票。
錯票、變體票:設計、印刷等錯誤造成的郵票。這種郵票極為珍貴。
郵票投資的渠道包括國家郵政機構、集郵公司、拍賣行、集市、郵寄等。
郵票投資的特點是門檻比較低,任何人都可參與,且幾乎不用成本就可開始。但收益不穩定,價格波動較大。集郵除了具有一定的投資價值,它還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文化品位等,可陶冶人們的性情。
6.收藏投資之人民幣
隨著人民幣收藏隊伍的不斷壯大,一此停用退出流通領域的人民幣和限量發行的金屬流通紀念幣越來越少,受價值規律影響,這些人民幣價值直線上升,並隨時間推移,增值潛力越來越大。例如:第一、第二套人民幣和金屬流通紀念幣,其市場收藏價值已超過其麵值數倍,有時甚至數百倍,就連即將退出流通的第三套人民幣也都增值數倍甚至數十倍。因此,人民幣作為收藏對象,具有明顯的保值增值功能。
截至目前,我國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早期的三套最有收藏價值。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於1949年,當時剛解放,戰後人口大量削減,而且正處於新老貨幣交接之時,所以並沒有印刷很多的貨幣。這套人民幣在1955年停止流通後,便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現在存世量相當少。據稱:“第一套人民幣九品相的大全套,現在能賣到150萬元以上。”
第二套人民幣於1955年開始流通,印刷量也不大,現在全品相大全套的市場價在12萬~15萬元之間。另外,“這套人民幣中有一張黑色十元麵值的,麵積很大,一般的錢包都擱不下,攜帶很不方便,很難保存完好品相。”這張紙幣成了第二套人民幣的“領頭羊”,現在全品相的市場價格在7萬元左右。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年開始發行,到2000年7月1日才停止流通,是五套人民幣中市場流通時間最長的,長達38年。這套人民幣的一大特點是版式多樣,“比如一角麵值的就有‘背綠水印’、‘紅一毛’等好幾個版。”現在市麵上品相完好的“背綠水印”值9000多元,“紅一毛”也能賣到1000元左右。
收藏愛好者根據自己的經濟收入來選擇收藏對象,經濟實力雄厚的收藏家可以考慮收藏第一、第二套人民幣;對中低收入水平的收藏愛好者來說,建議可以關注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中間一些個別的有特色的紙幣,盯準一個幣種進行長期投資。比如第二套人民幣是蘇聯版,其中有一張叁元版,其他幾套人民幣都沒有這個麵值,很特別。現在的價位不是非常高,升值空間值得期待。另外,第三套人民幣中的“紅一毛”目前的價位也不高,但因為存世量很小,也有不小的升值潛力。
收藏人民幣,應該注意:
首先,不是每一張人民幣都有收藏價值。如已退出流通的第二套人民幣紙分幣,紙幣上羅馬文帶有阿拉伯數字的紙分幣收藏價值很高,而沒有印數字的紙幣價格可能隻接近麵額。
其次,除了提防假幣以及挑選品種以外,收藏人民幣還應注意紙幣的品相。由於一些錢幣品相不好,賣家往往隻能低價拋售。相差1品的紙幣價格可能相差10倍。比如一張全品相的第二套人民幣“拾元券”目前價值12萬元,但是一張破損嚴重經重新整修後的“拾元券”2萬元可能也賣不出去,可見品相的重要性。如果所藏錢幣保存不當,即使是用放大鏡才能看見的劃痕或一個針眼大小的黑點,都會導致該錢幣降低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等級。因此保持錢幣的品相,就是讓所藏的錢幣增值。
目前的人民幣收藏市場上,還有一股特殊人民幣收藏之風,比如“特殊號碼幣”、“連體鈔”、“錯幣”等,都有一群自己的“粉絲”。對此,需要區別對待,不能盲目跟風。
總之,把收藏人民幣當作愛好與研究而不是炒賣,保持平常心。可以從貨幣學、貨幣史的角度進行研究學習,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閱讀鏈接:2009年度影響中國收藏界十大事件
2010年,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中國名家收藏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央視、網易、《收藏界》等20家主流媒體聯合推選的“2009年度影響中國收藏界十大事件”評選揭曉。
“2009年影響中國收藏界的十大事件”如下。
1.聚焦不付賬單圓明園獸首買家蔡銘超
法國佳士得拍賣行拍賣圓明園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銅像,兩銅像分別以1400萬歐元被中國收藏家蔡銘超拍得。蔡銘超以不付賬單的形式阻止拍賣。
蔡銘超在後來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不會付款。在當時那樣的情況下,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站出來,我隻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2.2009中國舉辦第二次世界郵展
世界集郵展覽是國際集郵聯合會為推動全球集郵事業發展而組織的經濟性集郵展覽,是各個國家和地區會員單位廣泛參與的一項綜合性集郵文化活動,在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
3.季羨林遺產分配再成焦點,藏品天文數字
國學大師季羨林突然離世,曾經一度鬧得紛紛擾擾的遺產分配再次成為關注焦點。據稱,季羨林遺留藏品是天文數字。
4.自家老古董可申請文物定級
2009年,文化部正式發布了《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並將於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首次將鄉土建築、工業遺產、商業老字號等列入文物認定對象,並要求文物行政部門建立民間收藏文物定級機製。
5.“國寶獻汶川”究竟是不是“洗白”贗品?
國寶還是贗品?旨在為汶川大地震災區重建籌款的“國寶獻汶川”文物捐贈活動一度處於始料未及的尷尬中。
在聲勢浩大的新聞報道和宣傳活動之後,經過“甄別鑒定”,一共有66件號稱總值數億人民幣的藏品為主辦方所接受並等待拍賣,在人民大會堂內舉行的捐贈儀式將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而質疑隨之而來,對包括極為罕見的“鬼穀子下山”元青花罐和直徑超過1米的“明宣德青花釉裏紅大盤”在內的多件“國寶”,收藏界普遍指認為“假得離譜”的“贗品”。質疑者同時懷疑鑒定方與捐獻者有借慈善活動“洗白”贗品抬高身價之嫌。
6.中國成為入選世界級“非遺”最多的國家
隨著端午節、福建南音、粵劇、媽祖信俗等中國申報的2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至此,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項目最多的國家。
7.兩岸故宮首度合作
相隔一甲子,兩岸故宮破冰合作“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10月7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引起巨大反響。
8.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相關政策即將出台
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辦博物館工作座談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表示,今年以來,國家文物局在中宣部、國務院法製辦、文化部、民政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稅務總局的大力支持下,加強了民辦博物館調查研究,擬訂了《關於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即將聯合印發。
9.眾說紛紜曹操墓
從2007年到2009年,西高穴大墓一直在發掘。直到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才高調宣布這是曹操墓。消息一經公布,立即有人質疑,這次關於曹操墓在安陽的消息,是地方政府帶有商業利益的炒作;有網友指出,安陽市已經圈地撥款進行開發;有人預測,如果這個陵墓真的是曹操墓,安陽將來每年可以在旅遊、餐飲等方麵獲利4.2億元。
真真假假曹操墓,牽動了誰的利益?
10.拍賣市場2009年出現三最
所謂拍賣市場“三最”是指:第一最,2009年下半年藝術品拍賣市場迅速升溫,成交急劇放大,與上年同期相比翻了1倍多;第二最,各種天價拍品和創紀錄拍品集中出現;第三最,滬上金融大亨劉益謙和夫人王薇成為近年來藝術品拍賣市場最令人矚目的“夫妻大佬”,一年內砸向藝術品市場10億資金。
藏品投資大有前途。
搞收藏,首先培養良好的收藏心態。
古玩收藏一樣有風險,最大的風險來自於贗品。
收藏種種,選對才有投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