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年關近(下)(1 / 2)

偌大的書房中,天子還在低頭沉思,李汝華、王安,都不敢打擾,靜靜的等待著;此刻,都能聽到窗外不大的風聲。

但內帑呢?那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不說現在隻剩五百萬兩不到;宗室的開銷,不少也要指著它,而宗室自然是愈來愈多的;關鍵是從先皇起,內帑就隻出不進,如此下去,怕是不用兩年就已會消耗殆盡。

要知道內帑中現存的銀兩,可都還是萬曆年間“稅監”四出,“搜刮”回來的,而現在這些“稅監”,卻是已經在朝臣的“群情激奮”之下,父皇下旨全部裁撤殆盡了。

家無存糧心中慌,朱由校眉頭也不由皺了起來,沉吟半晌,方才又問道:“內帑才開不久,可還有其他方略?”

一直盯著皇帝臉色的老臣,也是心中惴惴,似乎也知道一味要皇帝的私房錢,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李汝華倒沒有堅持一再請求,隻是麵色更苦道:“或是再開遼餉?”

遼餉始征於萬曆四十六年,用於應付建奴;到四十八年,全國除貴州等少數州縣外,平均每畝土地加征銀九厘;三年時間,總計收五百餘萬兩;若是再行征收,每年或可多收百萬,也未可知。

“各地旱情紛紛,若是再加遼餉,恐怕百姓不堪重負;部堂可還有其他辦法?”朱由校拍了拍禦案上的奏章,這些盡是各地巡撫的旱情預報,抬頭目視老臣,搖了搖頭,又接著問道,語氣中已經漸漸帶上了一絲不耐。

後世的遼餉實在“臭名昭著”,但效果卻不甚理想;隨著土地兼並越來越嚴重,納糧的土地卻越來越少,再加稅隻會讓窮人更窮,流民遍地,直到揭竿而起;而這樣逼人造反似的加稅,每年就多個百十萬兩,實在弊遠大於利。

李汝華麵露失望之色,知道皇帝不悅,但也隻得無奈說道:“本不該臣言,若近期沒有收複建州的可能,可否讓地方停止募兵前往遼東,各地招募兵卒費用和開拔行軍耗費,都很是不少。”

“唔,朕知道了。”沉吟半晌,朱由校不置可否,事涉遼東戰略,未經內閣、兵部、遼東經略府商議,他也不會輕易表態。

見老臣似乎已經無計可施,知道他也是為難,畢竟有些稅賦爭議太大,反噬太強,而又和朝中各方牽連過深,尚不能操之過急。

他不再追問,隻得轉而又說道:“愛卿年事確實已高,本該準奏,讓愛卿回鄉榮養;但現在朝局各方捉襟見肘,隻能有勞愛卿,再堅持些時日了。”

見皇帝目光誠摯地看著自己,又想起剛剛皇帝和煦的態度,李汝華終究無法拒絕,隻能是苦笑搖頭道:“隻是怕誤了陛下朝政大事。”或許是年紀大了,麵對眼前的戶部,他漸漸感到無計可施;但眼下,卻也不再堅持現在去職回鄉了。

但其實朱由校想的更多,若是李汝華辭官回鄉,當下朝中可能接替的人選中,呼聲最高的,可是親近東林的戶部侍郎,並且還曾是個“抗稅先鋒”,不僅會再度引起朝廷的爭鬥,也與他的想法並不吻合,還是再緩緩罷。

“遼東的事情,容朕再考慮考慮。”見已是下值時間,李汝華本就告病,此時明顯已經有些精力不濟,朱由校於是起身,又轉頭囑咐道:“王大伴,替朕安排人,送李大人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