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徐光啟(1 / 2)

三日後,皇帝的朱批發到內閣,還是同意了戶部尚書請求再開內帑的上書,再發百萬銀兩餉遼;這讓老臣李汝華鬆了一口氣,畢竟這個年頭,能對付一時是一時罷,哪能管得了那麼多。

倒是宮中傳聞,皇弟朱由檢的就藩冊封和相應賞賜的準備,被延後了,至於什麼時候開始,卻是沒有確定;據說宮裏娘娘很是不高興;京城好事者,也以萬曆時舊例,暗暗譏諷少年天子吝嗇。

天子第一次體會到了年關難過。

不過今日倒是有件事,讓他的心思可以從煩悶中解脫出來,要召見徐光啟了!朱由校的心中略略興奮。

若是以後世“生產力發展”的眼光來看,徐光啟的重要性和貢獻,可能領先於這個時代,大明所有的王侯將相。

他不僅僅是與佛郎機人(葡萄牙人)熟悉,接觸研讀西學,善於鑄造大炮;此時的他,還已經寫出了《甘薯疏》《種棉花法》之類的農業書籍,翻譯了《幾何原本》《泰西水法》《測量異同》等數學、水利書籍,堪稱是明代科學泰鬥。

南書房中,略略出神的皇帝,竟略微有些期待。

......

此時的徐光啟,正在內官的引領下,進入乾清宮,往南書房而去;無心觀看沿途的皇家景致,他的腦中滿是疑惑,皇帝為什麼會召見自己呢。

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大明戰敗後,他多次上疏請求練兵,後被擢升為正四品的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禦史;雖是名列東宮官員,卻與皇帝並未相識;之後,一直在通州督練新軍,但由於軍餉、器械供應困難,練兵計劃並不順利。

當然,他也承認,自己確實也不擅長練兵;於是,在上個月他上書皇帝,請求辭官回家;諸事不順,難免就見諸筆端了,奏本上,字裏行間,就難免有怨氣......

難道是皇帝因為著急心懷怨望,要發作自己?徐光啟心中一緊,按照同年好友所說的宮中傳聞,少年天子似乎,不是一個好相與的人呐。

領路的內官逐漸放慢了腳步,他不由抬頭一看,厚重朱門敞開,匾額上寫“乾清門”,南書房就要到了,徐光啟趕忙收斂心神。

.....

“陛下,詹事府徐大人到了。”

“進來罷。”

隨著內官的一聲通報,書房門開啟。

......

見禮過後,徐光啟半邊落座,心中忐忑;偷眼看去,見皇帝身著黛色四團龍袍常服,麵上也沒有雷霆氣象,稍稍鬆了一口氣,低著頭,等待問話。

朱由校倒是在饒有興趣地打量著眼前的少詹事:已年近六旬,須發斑白,麵容清瘦,似乎有些緊張,身著鴛鴦補子紅袍。

萬曆三十二年中舉入官,仕途倒算是中規中矩,居然主動請纓練兵,雖說效果不見得好,但是其心可嘉,膽氣也算出人意表了......

半晌,見徐光啟心中疑惑,微微抬頭;朱由校方才回過神來,不由出聲道:“徐卿會種甘薯?”

徐光啟一臉愕然,想不到皇帝居然知道自己閑暇時所幹之事,現在的緹騎、番子又整飭道這種程度了?

他心中疑惑,不知皇帝所問為何,但還是恭聲回道:“回陛下,微臣家貧,自小務農;前些年守製在鄉,卻是種過。”

“一畝田地可得多少?”

原以為是小事趣談,不想竟問得如此細致,他心中還是古怪;但見皇帝目光炯炯,一臉認真。

徐光啟也正色回道:“陛下,一畝可收不止十數石,色白味甘。”似乎怕皇帝不明白其中意義,又補充道:“收成可十倍於稻米;且所耗清水,卻不足稻米十一......”

“哦,那民間應有種植罷?”

見皇帝似乎興趣更濃了,徐光啟猶豫了一下,又回道:“現如今閩省種植較多,但北方少;又因食甘薯脹氣,百姓多不習慣;且又價格低廉,換不得銀子,故種植不多......”福建山多地少,氣候也適宜,種植確實不少。

朱由校先是一愣,脹氣倒是知道,無非是腹脹、打嗝等不雅之事罷了,而且甘薯吃多了會使人感到“燒心”不適,想必這個時代沒有經過改良的種子,情況還會更重些.....但是換不來錢?

見徐光啟欲言又止的模樣,他忽而恍然大悟,一條鞭法!

自張居正變法之後,現如今朝廷是隻收銀錢,不收糧食;百姓本不慣於食甘薯,外加甘薯又不能賣多少銀子,交不了皇糧,自然種的人愈發不多了。

沉思片刻,微微頷首,朱由校方才接著問道:“北方可能耕種?”此時的黃河借道淮河入海,淮北就算是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