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易水擊築——高漸離(1 / 1)

第一百三十二章 易水擊築——高漸離

高漸離,生卒年不詳,戰國末燕人。荊軻的好友,擅長擊築。築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荊軻人秦之時,他和荊坷鬥酒,在易水之賓為他擊築送行。唱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荊軻死了之後,他隱姓埋名,藏在宋子縣一個富人的家裏當幫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六國,一統天下。此時距荊軻刺秦王失敗已經六年。六年來,秦始皇始終難以忘懷這件事,於是開始大規模地搜捕燕太子丹的門客和荊軻的朋友。這些人紛紛逃亡。

荊軻的朋友高漸離為躲避秦王的追殺,改換姓名,受雇於人做雜役。主人家堂上常常有客人擊築,高漸離仿徨不能離去,每每指說哪兒好哪兒不好。主人聽說後,召高漸離上堂擊築,滿座稱善。高漸離想,久隱貧賤之日沒有盡頭,於是退下,拿出匣中的築,穿上見客的好衣服,更換容貌上堂。舉座皆驚,紛紛用平等的禮節迎接他,奉為上客。高漸離擊築而歌,滿座賓客無不流淚而去。此後,高漸離恢複了以往的名聲,成為上流社會爭相宴請的上客。名聲傳到了秦始皇耳朵裏,秦始皇也是一個音樂愛好者,明知道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是一個漏網的危險分子,還是把他召到了身邊。

為了隨時能聽到高漸離的築聲,秦始皇弄瞎了高漸離的眼睛,讓他隨侍身邊。稍稍離秦始皇近一點,高漸離築中置鉛,再近一點的時候,高漸離舉起灌滿鉛的沉重的築撲向了秦始皇。像荊軻一樣,盲眼的高漸離並沒有能撲殺秦始皇。

荊軻出發前往秦國行刺秦始皇,燕太子丹及其賓客在易水之畔為荊軻送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徽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這就是著名的易水送別。像燕市之上一樣,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歌,變徽之聲撼動了每個送行者的身世之感。

荊軻的行刺,在六名刺客之中,規模最大,成本最高,準備最周密,牽涉的人數最多,然而最終沒有成功。在秦朝的森嚴大殿之上,荊軻被秦始皇擊傷之後,笑罵著為行動的失敗自辯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這句臨死之前最後的自辯,證明荊坷像以往所有的刺客一樣,仍然是為了“報”,報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隻不過和以往的刺客相比,荊軻的心機更深:活捉秦始皇,劫為人質之後,逼迫秦始皇和燕國訂立互不侵犯的契約。從本質上來說,荊軻並沒有超越以往刺客的水平。

隻有到了高漸離替荊軻複仇的時刻,刺客,才展現了它最深沉的內涵。高漸離隻是燕國的一個狗屠,從頭至尾也沒有參與到燕太子丹和荊軻的事情中來,他和整個刺秦事件的關係,隻是在易水送別的時候,用築給荊軻伴奏而已。燕太子丹於他無恩,秦始皇於他無仇,他隻是一名旁觀者。然而,這名旁觀者,卻是荊軻的音樂“知己”。與其說荊軻和高漸離燕市之上旁若無人的相泣是因為因不合潮流而苦惱,是懷才不遇的發泄,毋寧說是出於人性的自然表露,對人生無常的悲婉和慨歎。

高漸離的一擊不中之後,被始皇遂誅,終身不複近諸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