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臥槽?你何去何從(1 / 2)

跳槽是一件理性的事,萬不能被主觀感情所誤導。

當不少應屆生感歎“工作不好找”的時候,許多往屆畢業生正上演著“頻繁跳槽”的怪事。“跳槽就是一個人生選擇的過程,不跳怎麼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這是很多頻繁跳槽的年輕人的想法。隻不過他們中有些人通過不斷選擇,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職場坐標,有些人則越跳越迷茫,成了職場“漂流瓶”。那麼,到底是跳槽還是臥槽?這的確是一個問題。

學中文的張軼大學畢業後,父母利用關係把他安插進了一家大型企業,負責企業內刊的編輯工作。工作壓力不是很大,而且很穩定。因此,很多人都羨慕張軼,說他端上了鐵飯碗,從此可以衣食無憂了。

但每當聽到別人說他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張軼就會不自覺地苦笑。顯然,他對這份工作並不滿意。張軼覺得,這個企業就是一個圍城,把自己牢牢地關在了裏麵,自己目前的工作實在是太沒有挑戰性了,再這樣渾渾噩噩下去,自己恐怕就要未老先衰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個月“采訪”企業的一兩個優秀員工,把他們的經曆、經驗、想法寫出來;整理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在會議上的講話;從網上摘一些與企業所在行業相關的新聞與研究報告等,把稿件交給主編。這些事情根本就是他在大學時編輯社團小報的時候就已經做熟了的。

恰在此時,企業受宏觀調控的影響,業績開始下滑,放出風聲要大幅度裁員。企業要裁員了,張軼反而不想辭職了。為什麼呢?原來,裁員的陰影讓公司人心惶惶,張軼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含金量”,開始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誰知,認真工作之後,張軼發現自己的工作在簡單重複的後麵,也有很多“門道”,隻是自己以前心態不對,沒有注意到罷了。

比如,以前采訪優秀員工,張軼隻是提幾個例行的問題,做做記錄,再加一些八股文式的套話就寫成一篇采訪稿。而現在,張軼開始真正關心他們的想法,並且開始探究他們為什麼會被企業認可、評為優秀,他們在追求什麼之類更加深層,也更加現實的問題了。

以前在網上摘抄時,張軼隻關注關鍵詞,並不特別在意內容。而現在,大部分的新聞與研究報告,他都會仔細看,了解行業動態。他發現關注得越多,對公司及行業的了解和感情也越深。

企業的工作不那麼忙,張軼還可以抽出時間為其他的媒體寫一些稿件,心態變化了,同樣的事情做起來也就變得不同凡響了。跳槽?張軼早把這件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幾乎每個職場新手,都可能會麵臨張軼遇到的情況。重要的課題、深造的名額、出頭的機會,都讓老員工占了。對新人而言,人員穩定的大型企業,比小公司機會更少,更不容易做出業績。雖然這些大企業裏低學曆、低能力的“雙低”人員比比皆是,可即使有特別出眾學曆背景的你,好不容易邁進門檻之後,留給你的,也隻剩下一些輔助性的工作了。在這樣的環境裏,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跳槽是不是第一選擇呢?

事實上跳槽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你已經對自己手頭的這份工作盡心盡力。如果你對目前的工作是漫不經心的,那麼你既不能真正勝任,這份工作的升遷機會也不可能向你敞開大門。就如同張軼一樣,在他僅是敷衍他的工作時,他感受不到成就感,也沒有能力提升,這不是工作本身的問題,而是他自己的問題。

那麼到底什麼時候需要跳槽,什麼時候不需要跳槽呢?

1.跳槽的充分理由

選擇跳槽意味著你在以前的公司當中所做的努力,所建立的關係大半都要付諸東流。與此同時,來到一家新公司,也還需要從頭適應崗位,建立人脈關係等等。因此,在選擇跳槽之前,你一定得給自己一個充分的理由才行。

(1)企業的前途無法承載你的未來

企業和員工之間是一種互相需要,並且共同成長的關係。但是,在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企業與員工成長速度的不同,就會打破原來的利益平衡。如果企業的發展速度快於員工的進步速度,那麼員工會被企業所淘汰,如果是員工的進步速度超越了企業的發展速度,那麼員工就需要考慮用跳槽的方式來為自己創造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了。因此,如果你所在的企業真的無法承載你的未來發展,那麼就不要再猶疑不決了,跳槽就是你的首選。如果你不跳槽的話,很可能會與企業一起就此平庸下去。

(2)遭遇發展瓶頸

某CE0說過一段話:“我有個有趣的觀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歲的白領,40歲以上的員工很少,二三十歲的外企員工是意氣風發的,但外企公司40歲左右的經理人是很尷尬的。外企員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並非個人的成功,實際上,外企公司隨便換個中國區總經理並不會給業績帶來什麼了不起的影響。好了,問題來了,當這些經理人40多歲了,他們的薪資要求變得很高,而他們的才能其實又不是那麼出眾,作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會怎麼選擇?市場上有的是不要高薪水、隻要舞台的精明強幹、精力充沛的年輕人,為什麼還要用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