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古代自然科學與文化藝術 9.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它是《詩經》以後的一種新詩體。屈原(前340-前277年),名平,楚國人。他早年曾做過左徒,很得楚懷王信任,因為主張改革,而遭到守舊派大臣的陷害。屈原被排斥後到了漢北,寫了《抽思》和《思美人》,接著又憤而寫《離騷》。懷王末年,複用屈原,頃襄王時又將屈原放逐到江南。此後,他寫下了《涉江》、《哀郢》、《懷沙》、《九歌》等作品,後投汨羅江而死。《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也是一篇浪漫主義的傑作。《離騷》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詩人自敘身世、理想以及因參與改革而受讒被疏的過程,抨擊了楚國的黑暗政治。後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現了詩人被疏之後的不懈追求和最終選擇。《離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從精神世界到外表服飾都帶有理想化的特點。詩人馳騁豐富的想象和幻想,采用象征、比喻、擬人、誇張等手法,驅遣各種神話形象、曆史人物、禽鳥花草,構成了瑰麗奇偉的藝術境界。它繼承了《詩經》的比興傳統,又予以進一步的發展,用具體鮮明的形象來比喻人的品質和誌行,使比興帶有明顯的象征意義,使作品收到了蘊藉深厚、言近旨遠的藝術效果。在語言形式上,《離騷》詩句長而句式錯落有致,大量運用了語氣詞,造成了蟬聯不斷、一唱三歎的韻味。這有別於《詩經》的新詩體,是屈原對中國詩歌的重要貢獻。《九章》包括,《隋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9篇作品,主要是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曆、處境和苦悶心情的反映,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奸臣小人的無比痛恨。在寫作上,多使用直接傾訴和反複吟詠的方法來表現其奔放的激情,比《離騷》現實性更強。《九歌》包括,《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國殤》、《禮魂》11篇作品,是屈原在楚地祀神歌舞的基礎上創作而成,都是動人的抒情詩。《天問》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奇作,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曆史故事提出了170多個問題,從中可見作者思想的博大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屈原是楚辭的奠基者,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