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古代自然科學與文化藝術 11.雕塑藝術
傳說夏禹時“貢金九牧,鑄鼎象物”,可見其青銅雕塑藝術已達到了一定水平。二裏頭遺址發現的陶塑、石雕、玉雕和青銅製品,可以反映出夏代的雕塑藝術成就。二裏頭的陶塑以作陶器蓋鈕或把手的裝飾為主,用立雕或半立雕的方式表現羊頭、狗、鳥、魚、龜等動物形象。石雕主要是用於小件裝飾品。玉雕主要是一些玉質的禮器,有琮、鉞、圭、璋、戈、柄形飾、斧、七孔刀及綠鬆石飾等,形式規整,製作精細。青銅製品中有一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有一件盾形銅牌飾,正麵用大小形狀不一的綠鬆石鑲嵌成浮雕式的獸麵紋,-案組合共用了綠鬆石片200片,十分精巧。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銅鑲玉藝術品,是夏代青銅器裝飾和鑲嵌藝術的傑作。
商代的雕塑藝術十分發達。其形式有陶雕、骨雕、象牙雕、石雕、玉雕青銅器。其中以青銅器的藝術造詣最高。商代後期的青銅器器形高大厚重,造型精巧而富於變化,裝飾繁縟華美。造型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鳥獸形器的流行。常見的有以象、虎、犀、牛、羊、豕、鳥及叫不出名字的獸形雕塑的尊、卣、觥。有單體造型,也有合體造型。在裝飾上,青銅紋飾種類繁多,除三角形或菱形的連珠紋、雲雷紋等外,以動物和神獸為主的獸麵紋空前發展其中饕餮紋與夔紋最為流行。饕餮紋的主要特征是一個誇大的動物頭部,頭上有角,口生利齒,眼睛很大,眼球常凸起成牛球形,中有圓凹,形成光點。饕餮紋一般作主體紋飾,置於器物的主要裝飾麵上,因此能給人以很深的印象。總之,商代的青銅雕塑線與麵達到了有機的結合,平麵的紋飾與立體的造型高度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如虎食人卣,整體如踞虎形,後爪與尾成為器的三足,前爪攫一人送入口中,項脊上有獸形鈕小蓋,兩側置一提梁。造型實用而又猙獰可怖。又如出土於安陽小屯的號鳥卣,形似貓頭鷹,蓋為鷹頭,兩側各有一鳥的短鉤喙,蓋頂有四阿式鈕,器身為鳥身,雕有雙翅,紋飾繁縟,並肩器耳提梁,下承四條鷹足,整體正視是一鷹,側視是兩隻鷹,造型非常別致。
西周的雕塑藝術又有了新進展。周原甲骨大部分字體細小如粟,筆細如發。有的甲骨僅有指甲蓋大,上麵刻有30多字。其行款間隔相當、肥瘦相同,勾畫無不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當時微雕技術的精湛。西周的玉雕,人物造型神態各異,特征顯著;動物造型,形象優美,能生動地表現每種動物的特征。其雕刻手法熟練,富於裝飾技巧,以實用藝術為主,表現了強烈的理性因素。
西周的青銅器以鼎、簋為代表。西周早期的鼎,流行獸蹄足和分檔的形式。簋義以方座簋為特有形式。在裝飾上,出現了有觸角的蝸體或卷體獸麵紋,同時鳳鳥紋也更為流行。西周早期,青銅藝術發展到了頂峰。在造型上出現了器體寬大而淺地垂腹附耳鼎,出現了雙層器或組合器,鳥獸器也更多。裝飾上刪繁就簡,淘汰了不少早期的紋飾;獸麵紋多向變形獸麵發展;又產生了一些新的紋飾。如寶雞茹家莊一號墓出土的帶盤夔足鼎,造型為雙層結構,上層是一帶耳的圓鼎,下層為一鍋狀圓盤,以三條仰首卷尾的夔龍形足支盤承接圓鼎。鼎腹飾小饕餮獸麵紋,以雲雷紋襯底。盤腹飾十字形鏤孔三組,與小龍足相間。同墓出土的象尊,整體造型為象,體形肥碩豐滿,象鼻高舉,獠牙和眼突出,豎圓耳,小尾扁平下垂,四肢短粗,背部開口,有蓋,造型生動傳神;體飾鳳鳥紋,卷體成圓渦狀,與四肢相配,堪稱珍品。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延續中期的特征,在造型藝術和裝飾藝術上處於停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