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古代自然科學與文化藝術 12.春秋繪畫(1 / 1)

第七章古代自然科學與文化藝術 12.春秋繪畫

春秋戰國時代的繪畫,正處於由萌芽向成熟過渡的階段,其主要畫種有壁畫、銅器畫、漆畫、帛畫。

商代和西周的建築物遺址和墓葬中都發現過零星的壁畫遺痕,但其基本麵貌尚不清楚。文獻中有關壁畫的記載最早是在春秋時期。據《孔子家語》、《淮南子》載,春秋末期,孔子曾在東周的明堂中觀看過壁畫。其內容有古代聖君堯、舜的容貌,也有暴君桀、紂的形象,還有周公輔成王,南麵以朝諸侯的畫麵。前兩種主要是肖像畫,後一類則是有一定情節的群像作品。到了戰國時期,繪畫的技法更為提高,表現的內容更為豐富。《說苑》記載,畫工敬君為齊王在九重台繪製壁畫,因寓家日久,思念美貌的妻子,便繪其像於壁上。齊王見後,頓起歹心,便出錢百萬將其妻霸占。這個故事從側麵反映出當時畫工高超的寫實技巧和繪畫技能。

銅器畫開始於春秋中晚期,主要有三種表現樣式。一是鑲嵌畫。其早期的圖形比較簡單,到戰國以後,內容增繁,出現多層排列、人物眾多的畫麵。其代表作品有河南汲縣山彪鎮戰國墓所出兩件青銅鑒上的水陸攻戰圖、成都百花潭戰國墓青銅壺上的習射采桑宴樂攻戰圖、故宮博物院藏青銅壺上的宴樂漁獵攻戰圖等。故宮博物院藏銅壺的鑲嵌畫采取在壺體外壁表麵分欄布局的方法自口沿以下,畫麵分為三層作橫向展開。上層畫的是習射和采桑,中層畫的是貴族宴樂和弋射,下層畫的是異常激烈的水陸攻戰。藝術表現力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二是錐刻畫。在河北、山東、江蘇、河南、湖南、山西、陝西等地都有出土。有神話題材,也有寫實題材,但兩類題材絕不出現在同一畫麵內。寫實題材的作品大多是表現宴樂、習射、狩獵場麵。較典型的有河南輝縣出土的鑒、陝縣後川出土的盤等。神話題材的作品大多構圖複雜,形象豐富,往往刻有一些頭生雙角、鳥首長尾的操蛇神怪。最具代表性的一組出土於江蘇淮陽書高莊戰國墓。三是平麵凸起的紋飾畫。一般圖形較大,略顯粗獷。較典型的如河南輝縣琉璃閣戰國魏墓所出之狩獵紋壺,其畫麵作7層排列,表現生動,構圖充實飽滿。

春秋戰國漆器畫主要出土於湖北、河南、湖南的楚國墓葬,少數出土於山東的齊國墓葬。有代表性的作品為曾侯乙墓漆畫、包山楚墓奩蓋漆畫、長台關楚墓瑟漆畫等。曾侯乙墓漆畫主要繪在棺、衣箱、鴛鴦盒與皮甲上。據統計,繪在棺上的龍、蛇、鳥、鹿、鳳、魚等動物有895個。在內棺壁板上,畫有16個怪物,它們有的是方相氏,有的是神獸,有的是羽人。鴛鴦盒器腹兩側各繪有一幅樂舞畫,一為《撞鍾擊磬圖》,一為《擊鼓起舞圖》。這批漆畫采用勾線和平塗相結合的方法繪成,線條婉轉自如,色彩分明,在形象動態的描繪上極具特色。荊門包山2號戰國楚墓所出奩蓋上繪有漆畫《聘禮行迎圖》,表現的是當時貴族之間重要的禮儀活動,這是中國迄今為止已知的最早的情書性紀實畫,也是最早的通景彩畫。

先秦時期,真正具有獨立繪畫性質,且與後世的卷軸畫有較直接的淵源關係的是今藏於湖南博物館的兩幅戰國帛畫。第一幅為《龍風人物帛畫》,1949年2月出土於長沙東郊陳家大山楚墓;第二幅為《物禦龍帛畫》,1973年5月發現於長沙東南子彈庫楚墓。這兩幅帛畫畫麵的重點都是一個人物,第一幅上是博袖細腰的女子,立於新月之上,前有一龍一鳳飛翔升騰;第二幅為高冠長袍佩劍的男子,禦龍而行,下有魚,尾上有鶴。主題都是反映死者的靈魂在神物的引導下升天。其主人形象都具有肖像特征,而且都用全側麵來表現。在技巧上,前者勾線和平塗相結合,線條剛健古樸;後者線條則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更顯成熟。

更令人讚歎的是《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的記載:有人為周君畫莢,畫了三年,周君看不出畫的是什麼,因此發怒。後來畫莢者教周君造了一個暗室,在一麵牆上鑿了一個小窗口,太陽出來陽光照到小窗口時,把所畫的莢放上去,就能放映出各種彩色的大畫麵,“盡成龍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畢具”。這種莢,實際就是微型畫。畫莢者實際就是利用幻燈原理來放映自己的幻燈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