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年齡的禁忌
西方各國對於年齡都非常敏感,似乎他們都得了“恐老症”,因而在與英美人士的交往中,打聽對方的年齡、說對方老貌,都屬很不禮貌的行為。中國的傳統對於年齡向來比較隨意,不僅如此,社會交往中還習慣於提對方的輩份,以示敬重。在與英美人士的交往中,照套我國的傳統習慣,就可能使對方十分尷尬。有位50歲左右的美國婦女來華訪學,年輕的中國同行邀請她到家中做客。4歲的小女兒一見到客人就很有禮貌的用英語說:“阿姨好”(媽媽跟她說過,見了成年婦女要這樣問好。)媽媽一聽,趕忙糾正:“不能叫阿姨,要叫奶奶。”“不,不!就叫我阿姨好了。”媽媽卻堅持認為:“那該多沒禮貌!您比我年紀大多了啊。”美國婦女一聽就紅了臉,笑笑說:“就叫我阿姨吧,我喜歡。”年輕的中國媽媽本意是表示禮貌尊重,效果卻事與願違,當麵說人家年老,令對方十分尷尬。
12.3.5與路人相處的禁忌
1.切忌缺乏容忍、忍讓精神。由於性格、職業不同,與路人相處時首先會產生一種不和諧、不習慣的感覺,比如一個善談的和一個不善談的相處在一起就可能會感到不和諧。這時候雙方一定要有點容忍、忍讓精神,要認識到:人家隻是與你的類型不同而已,而不能在自己與他人之間作對與不對的價值判斷。
2.切忌多談對方不感興趣的話題,要尋找共同語言。同類型的人共同語言多些,反之則少。因此,不同類型的路人相處,為了融洽關係,不妨找點雙方都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來談,不要讓對方感到乏味。
3.切忌傲慢,要多向對方學習。也許正是由於人的類型不同,人們才可能從對方那裏學到不少同類型人身上不具備的東西。對不同類型的路人表現出虛心學習的態度,不僅對自己有益,而且也是對人家的一種尊敬,有助於融洽路人之間的關係。
4.有一點戒備心理。盡管絕大多數人是好的,但也確實有極少數壞人會鑽那些麻痹大意人的空子。因此,當沒有把握的時候,不要輕易把旅行包交他人看管。女孩子外出途中。如果發現一些男子對你表示過分地殷勤、頭腦千萬不能發熱,否則可能產生不良的後果。保持一定的戒備心理是有益的。
12.3.6問候時的禁忌
中國人表達對他人的關心,推崇“問寒問暖”、“無微不至”——“您吃飯了嗎?”“上哪兒去呀?”“從哪兒來呀?”“一個月掙多少錢?”“家裏幾個孩子呀?”甚至打聽“愛人是不是有喜了?”這一類的問候語,對方聽了還特別受用。這些話,放在英美人士身上,對方準鬧個不愉快:“難道我窮得吃不起飯了吧?討厭!“我從哪兒來上哪兒去關你什麼事,是不是要跟蹤啊?”“幹嗎問我的工資呀?”“這人真沒教養,老愛打聽別人的隱私!”留學生在我國學習,老師也喜歡用關心孩子的語氣同他們交談:“這幾天情緒不好,是不是想家了?”“你頭疼,看過醫生了嗎?”“學習越是緊張,就越要注意鍛煉身體啊!”這些話,中國學生聽了心裏熱呼呼的。可是歐美學生聽了卻立即產生抵觸情緒:“怎麼,我又不是小孩,難道我不知道該怎麼生活嗎!”
12.3.7邀請時的禁忌
在北京的一位美國朋友對他的中方同事說:“李先生,今晚我想請您吃晚飯,您想吃烤鴨還是涮羊肉?”李先生聽了挺高興,但又不好意思說他愛吃烤鴨,反而說道:“咳,您幹嗎那麼客氣呀?大家都挺忙的,還得讓您花那麼多錢,真不好意思。以後我請您到我家吃餃子去。”美國朋友聽廠覺得李先生不願意接受邀請,於是作罷,專等著上李先生家吃餃子。而李先生呢,因為有約在身,錯過了家裏的晚餐,等著同美國朋友上全聚德吃烤鴨,等來等去不見人影,有點莫明其妙:這“山姆大叔”真有點不像話,怎麼說好請我吃飯,說完不見下文了,還不是拿我開心嗎?
按照中國人的行為習俗,接受邀請總要客氣一番,或者先表示謝絕,看看對方是否真心實意。像李先生那樣的客氣是有涵養的表現,而美國朋友卻誤以為對方不願意接受邀請。同樣,中國人邀請別人時,也要一再堅持,以示真心。隨口發出的邀請往往是一種客套,李先生邀請那位美國朋友吃餃子,實際上也是一種客套。由於雙方不了解彼此習俗上的這種差異,結果都誤解了對方。
12.3.8體態語的禁忌
幾年前,美國前總統布什對澳大利亞進行了堪稱圓滿的國事訪問。可是,就在他走上舷梯,轉身向友好的澳大利亞人告別時,他豎起了大拇指。這一手勢對北美人來說是友好的讚譽表示,可是,澳大利亞人卻視之為猥褻。由於文化的不同,這件事在澳大利亞沸沸揚揚了好幾年。布什總統的手勢語失禮,影響了他在澳大利亞的形象。以上例子說明,體態語言禮儀也忽視不得。
對公關人員來講,體態語言運用必須遵守一定原則,也就是符合一定的禮儀規範。挑眉毛。在湯加國,雙方交談時此體語表示同意雙方的談論或對某種請示表示默許;而在秘魯市場上表示“請您付款”;在美國則是男人見了漂亮女子時的反應。眨眼睛。在意大利,熟人談話時眨一隻眼,表示對對方幽默的談話的讚同;在科摩羅群島的牧人中連續眨眼三次表示同意;而在澳大利亞,即使是友好地向婦女眨眼,也被認為是失禮的行為。扒眼皮。在意大利、西班牙,談話中用左手食指放在下眼皮上往下一扒表示提醒別人警惕或表示自己警惕;拉丁美洲則把這個動作看成殷勤和客氣的表示;澳大利亞人卻把這個動作當成蔑視他。揪耳朵。在印度表示懺悔或真誠,在巴西卻表示對某個物品的極度喜愛。敲鼻子。在英國表示有秘密,而意大利把這個動作當成提醒別人注意。用手指繞鼻子劃圈。在美國表示某件事或某個人很好,哥倫比亞做此手勢卻表示某個人為同性戀者。手指放在喉嚨上。俄羅斯人的意思是“吃得太飽了”,而日本人的意思卻是“斬首”、“被炒魷魚了”。手指貼在嘴上。俄羅斯人告誡你“別講話”,而危地馬拉的印第安人卻鼓勵你“繼續講”。敲額頭。如果你在荷蘭,人們認為你有頭腦時會敲額頭。若是你在德國仍這麼認為就錯了,因為這說明你思想或行動不正常。在拉丁美洲,你被認為不正常時,通常是拉丁美洲人用不握緊的拳頭放在下巴下麵。點頭。點頭在很多國家被認為是“同意”的表示,而在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和希臘,卻要反過來,表示“不同意”。大拇指和食指捏成一個圓圈。在巴西這樣做被認為粗俗下流的動作,在日本卻表示“錢”;在法國卻是“一錢不值”或“零”;在美國這樣做再伸出其餘三個手指表示“OK”,即讚揚和允諾;在希臘和俄羅斯又被認為不禮貌。伸出食指和中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一次演講中使用了這個手勢,從此,這種“V”字形表示勝利的手勢便在歐洲迅速流行起來。但做此手勢時一定要注意手心向外,否則就是讓人走開,英國人則認為是傷風敗俗。胳膊伸屈。把胳膊伸屈在拉丁美洲國家和荷蘭表示“有人偷東西”或把什麼東西“拿走了”,秘魯人表示“請付錢”。雙手交叉胸前。荷蘭人表示得意和驕傲,而斐濟人卻表示蔑視某人。
使用體態語言時,如果涉及到不同的民族、國家,一定要入鄉隨俗,了解清楚各種體態語言的含義,否則就會給開展工作造成很大障礙。中東人不用左手把東西遞給別人。泰國人、馬來族人認為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頭部被人觸摸是一種極大的侮辱。在使用筷子進食的東方國家,不可用同一雙筷子輪流夾撥食物,更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飯中。印度尼西亞人忌夜間出門吹口哨,認為這樣會把幽靈招引來。
12.3.9民間禁忌
民間禁忌是民間長期積累、流傳下來的,屬於民間文化範疇,內容成分非常複雜。有的是迷信的,也有含一定的科學道理的,還有是約定俗成的處世道德和經驗的,這些禁忌有民族和地域的差異。語言禁忌。出於禮教、吉凶、功利、榮辱、保密等的考慮,當某種事物需禁忌時,就從語言上不提及,而用手指、目視、搖頭、擺手表示,或用某種委婉的或某種別的語言代之。
1.稱謂語的禁忌。我國漢族、藏族、布依族、哈薩克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都有“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的尊祖敬宗的習慣,對祖先和長輩的名字都不能直呼名諱。對同輩人,一般稱為兄、弟、姐、妹、先生、女士、同誌、師傅等等。必須問到對方名字時則說“請問貴姓”。有些民族或地區的夫妻仍稱“掌櫃的”、“當家的”、“屋裏的”、“做飯的”,或按其子女的名字稱為“某某的爹”、“某某的娘”,避免直稱姓名。外人稱呼他們,則稱“某某的男人”、“某某的女人”,也是避免直稱姓名。另外,給孩子起名字時,不能與祖先、長輩的名字同字同意。
2.凶禍語的禁忌。民間有“說凶即凶,說禍即禍”的畏懼心理,因而禁忌提及凶禍一類的字眼,以免因此而招致凶禍的真正來臨。“死”是人們最恐懼、最忌諱的字眼,千方百計的避免它。比如用崩、薨、卒、不族、逝世、過世、升天、老了、走了、犧牲、捐軀、光榮代替它。廣州一帶,還故意用“激生我”代替“氣死我”,用“笑生我”代表“笑死我”,甚至對與“死”同音、諧音的“史”、“四”都忌諱。此外,也避諱拿生死的問題開玩笑。以免弄假成真。與凶禍直接或間接有關的詞語,也在禁忌之列,比如乘船的人,忌諱說“沉”、“停”、“破”、“漏”、“住”、“翻”。平時人們忌說“眉毛倒了”(音同“倒黴”),稱“傘”為“遮”、“豎笠”避免與“散”同音,稱“苦瓜”為“涼瓜”避免苦難之“苦”字。廣州一帶,因為言的“空”與“凶”同音,還故意把“空屋招租”改為“吉屋反租”,這一切都是為了求吉避凶。有些數字在民間也有吉凶的區別。比如辦喜事忌單喜雙,凶事忌雙喜單。各地在種種場合下的單數、雙數的忌諱又有這樣那樣的區別,一般認為“三、六、九”是吉祥數字的象征,也有以“三”數為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