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一章磨煉穩健的德行(1)
心火鑄金玉惕厲益事成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事功:事業和功績。
若想具備精金美玉一般美好的人品,就一定要經過煉獄般的煎熬與錘煉;要想建立改天換地那樣大的功業,就必須有一段兢兢業業、殫精竭慮、朝乾夕惕的奮鬥過程。
這裏所說的“人品”好像與道德無關而偏重於人的素養。比如,堅強的意誌,冷靜的頭腦,等等。
道德意義上的人品,既是與生俱來,又有賴於日後天成。自我的修為與世道的磨礪,最好的結果是,讓人具備一個科學的世界觀和一套有效的處世方略。人們在它們的指導下去待人、去做事。能待得好人、做得成事的人品,就是好人品。對我們來說,這就是“精金美玉”的人品。
至於“掀天揭地的事功”我們常人是無法想象的,如果都想去建立那樣的“事功”,天下就沒有一日安寧了。
不過,《菜根譚》作者洪應明所說的道理還是正確的。做事是應該懷有虔敬、認真、謹慎、惕厲的態度。凡事都大大咧咧、滿不在乎的人,也許隻能去幹些責任不重的體力活兒。
其實,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工作和事業,就是對自己負責,對與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有利害關係的親人、朋友以及同事負責,沒有什麼比這個更重要的了。
因此,作為人,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應該在變幻莫測、失意頻仍的現實中,努力克製自己痛苦的心緒,正視不如意的命運,不斷地修正自己相悖於現實的想法與習性,於無聲處,用心之烈火,慢慢鍛造起自己“精金美玉”般的人品。
昨日之非不可留今日之是不可執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複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燼:殘餘、剩餘或殘跡。
過去的不良習性應該徹底根除,不徹底就會死灰複燃,塵世間的婉轉情態會形成各種誘惑並戰勝人的理性;現在的正確做法不可過分地偏執,否則,就會流於僵化和形式化,本來基於理性思考而確立的正確的東西反而會成為另一種錯誤追求的原因。
人生之所以艱難,就是因為現實中充滿了是和非,而這些是非都要我們去判斷和取舍。有了是非的事情,就會有是非的觀念;而有了是非的觀念,就會惹出更多的是非。
我們的心裏充滿了是非,心靈就總也得不到片刻的安寧。大家都知道,最幸福的光景,莫過於沒有是非、了無牽掛的時候。
人,若是總生活在心裏的是非和外部的是非之間,生活在過去的是非和今天的是非當中,哪裏還能有正常的情趣和智慧呢?如果排除了不必要的是非觀念,放寬了自己的心胸,眼前的,糊塗些;過去的,放了它。一切都依照我們心靈的本能去認識、去理解、去體味,自然會生出無窮的安逸與恬然。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就是因為陶淵明已經厭惡了塵世的是是非非,才淡然地投入到沒有是非計較的大自然的懷抱,並從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趣。他在靜謐的“東籬下”感慨道,“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覺今是而昨非”!
人一旦認識到了非,就應該堅決地從心裏把它消除掉。一留下來,哪怕是絲毫的餘燼都會有死灰複燃的可能。而且,那種性情與心靈深處的牽掛,也會影響已經和穩的心緒。正因為這樣,陶淵明歸隱之後,就再也沒有出仕做官。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比我們高明得多。
當然,陶公認為“覺今是而昨非”,並沒有把今日之是當做多麼了不起的事情,進而在心裏執拗地自我欣賞。
他並非縱情山水以泄鬱懷,他所做的一切,隻不過是自然的選擇,認為他本來就該這樣。對於他來說,這樣的生活,隻是意味著一種人生本來就該具有的悠遠樂趣。而且,對於這種樂趣的享受和體味,不受惱人的欲望的支配。如果不是這樣,陶淵明也就不會坦然而閑靜地終老林泉了。
執拗生欲,而欲無止境,滿足了一個,會再有一個。人的欲望,世界都無法滿足,何況“南山”下麵的小小“東籬”!
時時檢點從多入少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慮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意氣:偏激、任性的情緒。驕矜:驕傲自誇。辭色:說的話和說話時的神態。
怨望:怨惱憤恨。消息:此當真諦、關鍵解。
沒事的時候就想想有沒有無聊的想法和念頭;做事的時候就想想是否有點心浮氣躁、意氣用事;得意和順利的時候就想想有沒有驕傲自誇的言行;失意和困難的時候就想想有沒有怨惱憤恨的情緒。這樣隨時地省察和修正自己的心理活動,等到這些毛病從多到少、從有到無的時候,就掌握做人的真諦了。
這不是一般的功夫。如果都能做到這一點,那我們的修養就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了。嚴格地講,完全做到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閑雜念慮”,就更難排除,也不易區分。
但是,諸如“粗浮意氣”、“驕矜辭色”、“怨望情懷”等項,則是絕對不能含糊的,的確應當盡力克服。
士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人對待事情有百折不回、忘我爭取的真誠心態,才能具有可以克服各種困難的本事。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淺顯而深刻:執著才會成功。
開創事業的過程,就是不斷戰勝困難、不斷增長才幹、施展才幹的過程。如果一個人對待一項事業沒有百折不回的執著精神,就不可能在這個方向上堅持下去,不堅持下去,也就沒有在奮鬥中學到可以解決各種問題的本事機會,當然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任何一項事業,要取得成就,都肯定要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能否經受住嚴峻考驗,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而缺乏堅定的信心和執著的品質,則是很多失敗者之所以失敗的共同原因。
成功屬於最堅韌的人。堅韌之心,是成功的根基。我國古代“愚公移山”和“鐵杵磨針”的寓言故事,都說明了堅定的性格對於取得事業最終勝利的重要意義。
一個人如果沒有向目標銳進的堅定意誌,他的努力就不可能是持續的、有成效的。許多人在事業中遇難而退,半途而廢,以致功虧一簣,其教訓就在於缺乏堅定性。
因此,一個執著於某項事業,並渴望取得成功的人,必須具有堅定的性格。那種一遇到困難就搖擺不定,就猶猶豫豫,就打起退堂鼓的人,就算他有很好的天資和熱情,也不會成功的。
念慮隻差毫厘境遇相謬千裏
以積貨財之心積學問,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國家。出此入彼,念慮隻差毫厘,而超凡入聖,人品直判天淵矣。人胡不猛然轉念哉?
用積累貨物財富的迫切心思來積累學問知識,用追求功名的意念來追求道義德行,用愛護妻子兒女的深切感情來體諒和敬愛父母,用保護權位的心智和計策來為國家民族謀利,有了這種由此及彼的轉念,雖說在意念思慮上僅有毫厘之差,但卻已經有了由平凡到高尚的轉變,人品也就有了天壤之別。人啊!為什麼不盡快轉變自己的意念呢?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可見,人的求財之心總是容易癡狂到連死都不怕的程度。這個時候你讓他用這個心思和熱情去做學問,恐怕很難。
難就難在,大家都不明白一個道理,其實做人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求財,賺錢求財隻不過是獲得幸福生活的一種手段。有了錢就有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問題是,如果你隻有這些,而沒有充分享受這些的能力,那不成了腦滿腸肥、衣著光鮮的“立行豬”嗎?
人與人並論,可以不論高低貴賤,但人與動物相比,則必須要講些檔次的。這個檔次的有無與高低,不在於你有多少吃的、穿的、用的,而在於你有多少動物所沒有的知識和學問,以及由之而來的情趣和德行。所以,分一點求財的癡狂來學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
不僅如此,現在社會上還有很多讓人痛心的事情:如七八歲孩子棄學而隨父母經商賺錢;一些人見利忘義、見死不救,乃至在搶救落水者之前還要先講報酬再決定是否施救;一些家庭屢屢出現拒絕贍養老人乃至虐待老人的現象;一些當權者隻知為自己及其子孫謀利,而置國家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甚至巧取或損害國家利益……他們都這樣瘋狂地做著。他們為了什麼呢?當然是為了幸福,為了自己的幸福。然而,他們幸福了嗎?
那些過早地混跡於商場的孩子們,看著那些上學的孩子時,其眼中真沒有一絲迷蒙而淒楚的羨慕嗎?那些見死不救、拋棄父母、以權謀私的人們有幾個是心安理得地擁著自己的靈魂入眠的呢?
幸福不在嘴上,而在心裏。那是一種恒定而持久的、對自我的人格、感情、生活狀態予以充分肯定與欣賞的心理體驗。一個人做了那麼多讓人指責的事情,哪裏會有這種心理體驗?自己難受自己知道,隻不過,他管不了自己而已。所以,《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才勸他們“轉念”,轉不轉,就看他們自己了。
常時念念守得定生時事事看得輕
欲遇變而不倉忙,須向常時念念守得定;欲臨死而無貪戀,須向生時事事看得輕。
倉忙:慌張而忙亂。
要想遇到變故的時候不慌張,就要平時培養出沉著鎮定的品質;要想臨死的時候少有牽掛,平生就要擁有一份超脫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