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活用厚黑學 第十七章厚黑學行世智慧——胸襟寬闊,舞台人生(3 / 3)

心胸開闊是一種做人智慧和力量。它是寬容中包含著人生的大道至理,倘若生活中沒有寬容,那麼就如同人在刀鋒上行走。它是一種品性,也是一種能力,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磨礪,才能逐漸培養出這種氣度。它是深藏愛心的體諒,是對生命的洞見,是一種人生境界。心胸開闊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也是對自己的善待。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才能夠贏得多少人。心胸開闊就像天下的細雨,滋潤大地,帶來祝福並施與每個人,它貴比皇冠,與天地同在。

能忍乃大度之人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這就需要你對人俯首聽命地忍耐一番,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明知道雞蛋碰不過石頭,卻硬要拿著雞蛋去與石頭鬥狠,隻能算作是無謂的犧牲。此時你不妨拿出一塊心地,放置不平之事,閉起雙眼,權當不覺。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矮簷下就得學會低頭。而厚黑學強調,“忍讓”並不是放棄尊嚴,更不是永遠都被動挨打,有來無往。

古人雲:“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其意即人與人之間的幫助是相互的。有時,我們要做必要的退讓,但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對那些蠻不講理的人,如果一味地退讓,隻能縱容壞人而讓好人受氣,我們當然要據理力爭。晏子使楚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晏子受命到了楚國,而楚王卻存心想侮辱晏子,故意命人在城門旁邊挖了一口小洞。等晏子要進城時,管禮賓的小官卻帶晏子從此洞進入城內。晏子當然不進,周圍的人都在看他的笑話,而氣度非凡的晏子靈機一動說到:“呀!今天我恐怕是到了狗國吧?難道這裏的臣民都要從狗門進去嗎?”楚人自討沒趣,隻好引他從正門進了城。

晏子正因心胸開闊,才不至於和他們勢不兩立,他就是使用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鬥爭策略。既然讓我從狗洞進城,那進的自然就是狗國了;既然把我當作最無能的來使,那麼你也就是最無能的君主了;既然你要借題發揮,諷刺挖苦,我何不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也許有人會說,要真誠寬厚待人,又為何要提倡以牙還牙,這豈不是讓人以惡抗惡嗎?其實,真誠者與真誠者肝膽相照,好比兩塊打火石相撞,迸閃出的是心靈的火花。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人對你刁滑,你也應該以“刁滑”對之。惡者橫行,正因為善者軟弱。惡之所以惡,正在於它難以打倒,否則,也就不那麼惡了。善者要強有力,要以“惡”對惡,以“黑”克“黑”。要講究處事的智慧,惡者才會感到善的力量,當他們麵臨四麵楚歌時,也隻能以善取而代之了。

現代生活多了太平,少了舊時代的“殺父之仇”、“奪妻之恨”,心胸開闊也成了為人處世的一種必要品德。大度之人一定是個善於理解和寬容的人,他們總能快樂地生活著。摒棄敵意來寬容待人是處世的智慧選擇,這樣才能消除隔閡以求同存異。從這樣的一個角度看,大度就成了一種高姿態。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無法釋放的堅持,給自己帶來永久的恩怨傷害而不得彌補。厚黑學教我們做人要心胸開闊地處事,大氣度地為人,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多彩。

多寬容者,多交益友

做人是我們做好事情的必要前提,如果你不是一個成功的人就不會成事。不要無謂地傷害自己,更不可以傷害別人。人際關係非常重要,任何一個成功的人背後必定有一個龐大的支持群體。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也要學會寬容他人。對於同事的批評、朋友的誤解,唯有冷靜、忍耐、諒解最為重要,過多的爭辯和“反擊”實不足取。相信: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穀粒,它召示我們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朋友。

君子之交絕不出惡聲

所謂“君子之交絕不出惡聲”即說在與人親密地交往時,固需誠意待人,縱使交惡斷絕往來,也不要惡言傷人。如果一個人真的有修養,無論持何種理由,即使中斷往來,也不會口出惡聲以誹謗對方。如果說了一些絕交的壞話,等於承認自己識人不清,既然雙方已經絕交,作為“陌路之人”也就罷了,為什麼還要反目成仇呢?所以,在交友時,我們一定要多寬容,才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有更多良師益友。

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因為是這一信條的實踐者,所以他敢於容納比自己更強的人,也交到了很多好友。他對蘇軾的推舉便是一個例證。相關史料記載,蘇軾21歲時進京應試,適逢歐陽修任主考官。讀完蘇軾的文章,歐陽修立即為他的才氣所動,因怕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故列為第二名。後來,歐陽修對人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讓他出一頭地!”“老夫當避路,讓他出一頭地”正是歐陽修寬闊胸襟的寫照。正是歐陽修的寬容與大度,扶植了曾鞏、“三蘇”、王安石等人,也為北宋文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是一個能容直言的人,他也是史上以納諫著稱的第一人,也正因他的虛懷若穀,才使得進諫如流。其中,僅魏征就先後進諫200多次。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到洛陽,因對其用膳安排不周途中大發雷霆。魏征當麵批評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常責怪百姓不獻食物,或者食物不精美,最後遭到百姓反對而滅亡。陛下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像這樣的情況會經常發生,這雖然令唐太宗非常難堪,但他並不會因此而遷怒魏征。在他看來,魏征就像自己的一麵鏡子。貞觀十七年,魏征不幸病故,唐太宗為此悲痛萬分並親自為他撰寫了碑文。

能寬容對抗自己的人,就算是達到了人性的至高境界。而在帝王將相中,武則天便是達到這種境界的代表。她對上官婉兒的寬容便是最好的證明。上官婉兒是李唐五言詩“上官體”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曾為唐初重臣,因替高宗李治起草廢後詔書被武則天殺害。為替祖父報仇,14歲的婉兒與太子李賢、駱賓王等人一起參與了倒武政變。但當一切事情敗露後,武則天不但沒有殺她,反而給她以機要秘書的要職。武則天終以寬容感化了婉兒,婉兒心中的積怨和誤解也逐漸消融,取而代之的則是尊重和愛戴,常為武則天排憂解難。武則天用自己的寬容換來了心腹,就連婉兒的生母也說:“婉兒完全被武後迷住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也就是告訴我們要寬厚待人,不要總是惡語傷人。蒼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鬱鬱蔥蔥。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渺無垠;泰山不辭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寬容如壁立千仞的大山,讓人敬畏;又如一條可以容納百川的湖海,讓人慨歎。

每一個人的性格幾乎都是多維的,都有“善”和“惡”的成分存在。“惡”的成分隻不過是深藏在他的潛意識裏,問題在於你不去觸發它則相安無事,如果你一旦觸發了它,它都會尋找時機,突然出擊,加害於你。物有物理,人有人性。世界上最難測知的就是人心。所以不要輕易樹敵,更不要輕易得罪“小人”。如果一個人一麵提出自己的主張,一麵又對所有不同的意見進行抨擊,就會傷害並結怨於人。

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寬容是鮑叔牙多分給管仲的黃金。他不計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貪生怕死,還向齊桓公推薦讓管仲做自己的上司。在社會上與人交往的時候,寬容是光武帝焚燒投敵信劄的火炬。劉秀大敗王郎,攻入邯鄲,檢點前朝公文時,發現大量奉承王郎、侮罵劉秀甚至謀劃誅殺劉秀的信件。但劉秀竟可做到對此視而不見,不顧眾臣反對,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計前嫌,化敵為友,壯大自己的力量,終成帝業。這把火,燒毀了嫌隙,也為自己的事業鑄煉了堅固的基礎。

雖然這個世界很大,但有時卻會因得罪人而顯得很小。當然,也許你會這樣想:人還不至於得罪了幾個人就無法生存下去吧。但你要知道,世界雖然很大,但有時卻會因得罪人而顯得很小,甚至有時連走在路上都會有仇人相見,更何況同行、同事?同行有同行的交往圈子,得罪同行,延緩見麵的機會就更大了,那多尷尬!本來你可以和某人的合作獲利,卻因得罪他而失去機會,這樣就太不值了。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的利益被別人侵害了的時候,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時,請想想,勿輕易動氣。此外,也切記不要氣焰囂張,盛氣淩人,這種隻有自己而沒有別人的態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這樣的人往往也是一個不自知的人。當得罪人變成一種習慣,老是壓不住怒氣,改不了個性,便會說“反正我就這樣”,那就隻能自己將自己推向狹窄的死胡同了。

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有了這種品質、這種境界,就會交到更多朋友,變得豁達,變得成熟,也就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心胸,即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待人以寬,正是以寬廣的胸懷,寬容的氣度,創造寬鬆的人際環境,大度豁達地對待難容之事,讓別人對你的人品傾慕、敬重,並使你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寬以待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以寬待人,才會有更多的人與你交往。